文|忆水寒的清浅拾光
谈此书前先了解下本书作者。
曾仕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学问深渊,世情洞达,是央视《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被著名国学专家钱文忠教授尊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天人之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多如牛毛的心理学、管理学之类的书籍,我是从来不买,因为买了也不会看,不知是性格的原因,比较“隔路”,还是我这个人本身就不思进取,总之对此类书提不起兴趣。
而唯独《曾仕强品三国》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
记得之前家人极力向我推荐曾仕强的管理学音频,不好推脱之下听了几次,对于其中的某些言论不是很赞同,所以当即表示不喜欢。
后来无意中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由于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就想一探究竟,看看大人物是如何品评三国的,没想到,这一拿起便是再也放不下。
我一气之下站着看了五十多页,还看得津津有味,不仅因为通篇读来就像邻家大叔给你讲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时代的风云变幻,人物的坎坷命运,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他中肯的品评能让人从中了解历史,借鉴历史,从而为今时今人所用。
看再多的《三国演义》,我也不敢说自己对三国及其人物有多么了解。所以,对一个三国小白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了解三国大体概括,快速而又深刻解读各个人物的上上之选。
三国时代,战乱频发,英雄辈出,功过难评的曹操,艰辛守业的孙权,以人为本的刘备,博学多才的诸葛亮,忠义骁勇的关羽,一身是胆的赵云······他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有着独特的待人处事原则。
古语言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人再读史,不仅要知史明史,更要从中汲取人类的精华,于己修身修心,于国担当复兴人。
01 曹操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在汉朝那个非常注重忠义气节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逆不道,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恶名昭著,不重德行,唯才是用等败坏社会风气的做法和言论,无疑将自己置于世人的对立面,教人唾弃。
而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又不能片面化,曹操的功过是非已是历史,他极高的文学造诣,过人的胆识和气魄,量才而用的领导艺术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果曹操选择尽心尽力辅佐汉献帝,做一个真正的宰相,历史也许会是另一番模样,又或者不尽其然,我们不是处在其中的当事人,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轨迹。
对于曹操的过失,可能很多人觉得他没能善待汉献帝,中兴汉室。这只是其一,曹操第二大过失是不重视张松,导致西川被刘备收入囊中,间接壮大了对手的实力,第三大过失是打下荆州后贸然去打江东,鬼使神差地接受了庞统的连环计,导致惨败而归。
聪明如你,糊涂也是你啊!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个人一生都有很多机会,只是常常不知道怎么去把握。
我们不是曹操,无权左右其思想,也不能单说一个人是好人或坏人,这本身就是个错误的论断。对于历史,我们表示万分的尊重和敬畏。
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或许连曹操本人都看不透自己,时隔千年的我们又如何清楚那时那人的心理,只能通过其所作所为反观我们自身,时刻提醒自己该如何做人做事。
对于世人对曹操的评价和意见,作者表示尊重,也提醒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个人认为作者更多的是以中庸思想来品评人物的,好好坏坏不过多考究,只言历史,只谈事实。
02 孙权
人生有三大幸事——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孙权最幸运的三大事情是——有好的父兄,好的老师,好的长官。虽然他得父兄余荫,但少年即位;天赋异禀,但守成不易;据精华地带江东,但格局甚小。
孙权碧眼紫髯双目炯炯有神,有人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在那个短命的年代,他能活到71岁已是长寿之人。父亲孙坚以为儿子将来必前途无量,可是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孙权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迷信暴虐的不归路。
孙权在夹缝中求生存,一心想要保住父兄的心血江东,他尊重倚老卖老的下属张昭,具容人雅量重用江东才俊,放下恩怨与刘备结盟。他对于老师的训诫能知过必改,对新旧内外不同势力之间善于周旋,能屈能伸。
但人有时候也会成于此败于此,孙权几杀刘备目光短浅终害人害己,讨荆州寸土必争难成大事,晚节不保迷信暴虐终葬送了江东前途。
晚年的孙权贪恋权力,宠幸小人,听不进去意见,得父兄余荫而起,却也受父兄余荫而衰。
时代在发展,历史的车轮不停的在转动,想要一直保持现状,恐怕是不可能的,人在变,天也在变,不跟随时代的大流而进步,势必会落伍,会挨打,会被历史所抛弃,当然故步自封也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03 刘备
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这是大家都在讨论的一个话题,真假难辨的仁慈为刘备不少加分。他文不如诸葛亮,武不如关羽张飞赵云,但是却能让这些人死心塌地跟随,除了他的皇叔正统身份,一心想要中兴汉室外,还少不了他的个人魅力。
刘备流浪半生,受尽苦难,吃尽苦头,47岁还没有立足之地。半截子已经入土的人,到了这个时候想必都要放弃了,可是刘备却没有灰心。
他一直寄人篱下,屡遭不顺,但始终心存志向;他面对曹操不怀好意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谨言慎行,逆境求生等待转机;他三顾茅庐拜访年纪尚轻的诸葛亮,用实际行动证明求贤若渴;他面对曹操的追兵,携民渡江,与老百姓共存亡。
刘备一生中有三道重要关卡:一是28岁那年的桃园三结义,二是47岁那年的三顾茅庐,三是59岁那年关羽战死。桃园结义让他从此拥有了左膀右臂,坚实可靠。三顾茅庐让他如鱼得水,地盘日增。关羽战死使他因私废公,断送基业。
爱之足以害之,刘关张胜似亲兄弟的情义,使得刘备很是纵容这两人,最后导致张飞醉打士兵被部将所杀,关羽傲气十足盲目自信终败走麦城葬送性命。
虽然这两人的死与自身脾气秉性有着直接的关联,我们也不能将其转嫁到刘备这个当大哥的身上,但是他也有责任。
因为一心想要做个对后世有交代的人,所以刘备选择为关羽报仇,却因伐东吴让蜀国从此走上了下坡路。也许正如那句话所说的,所有的名利到最后都是一场空,只有仁义道德会流芳百世。
再说刘备的仁义,在我看来他有真仁义的一面,否则以他当时的实力不会聚集到各路贤才,更不会有后世的“拥刘贬曹”,“拥刘”是为“拥德”。有人则不同意,我以为对待历史人物不必太过苛刻,因为他们也是人。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是和很多人一样,错误的以为那句“既生瑜何生亮”全因周瑜气量狭小所说,其实不然。诸葛兄弟各为其主,既然诸葛亮如此神通广大的人物不能为孙权所用,作为孙权账下的谋士周瑜,自然是不能容许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存在于敌人阵营为其卖命,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之,以弱敌强我。
影视剧看多了会误导人,更多时候我们都选择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但是很多先入为主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而我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还在坚持,所以,凡事还是要打开思路,多借鉴多琢磨,以一个谦卑的学习者的心态去处理。
古人论三国,是以人物品德做评价标准,而今人的标尺则更广泛和多元化。《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看法不太一样,后者记录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而前者则掺杂了作者很多的个人喜好。无论哪个,我们在看的时候还是要客观对待,心中始终要有一杆秤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不能以别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盾牌,也不能盲目自大,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言归正传到这本书,虽然我很推崇,但书中个别地方有些言论,我并不是完全赞同,但这也为我们拓宽了思路和角度。
而这本书值得推荐的地方就是作者对各个人物有理有据的品评,不以个人喜好论英雄,追溯时代印记,追寻历史本来的模样,把人物放在当时的大环境里去考量。还原人物性格和特征,以一颗慈悲的心看待人物的命运,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人物的种种作为。让人看后既知历史真相,又能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
同时作者类似中庸的看法,无论是在职场还是日常生活中,不仅教给人们领导与被领导的艺术,也为我们看待事物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