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到老,学到老”,中国的古人早就深谙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从古至今,学习都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当下,知识在快速更迭,时代在极速变化。从未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让变得终身学习如此重要。学习可谓长路漫漫,因此学习学习之道,变得迫切而重要。这本《学习之道》,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学习的内功心法及可行的招式,为求学之人提供了理论和方法。通读全书之后,我提炼了如下要点:
1.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2. 构建组块
3.克服拖延症
4.类比,拟人化,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知识点
5.理解学习的矛盾
5:必要难度理论(总结)
一: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当我们聚精会神的时,专注模式就被调被调出,放松的时,看似没有思考,但发散模式却已在后台悄然运行。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会专注,然而我们却时常忽视发散模式的重要性。专注的时,我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小部分区域,而这部分区域,往往是先入为主,或者是我们熟悉的,会带来很大的思维定势。当我们在专注的区域苦苦思索却不可得时,就需要切换发散模式。当我们放松一段时间之后,再去思考,也许答案就一下子蹦出来了。
二:构建组块
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可以看做对有关知识的封装。组块的意义在于,将相关的信息粘结在一起,减少对工作记忆的占用。当多个概念第一次进入我们脑海时,也许会占用四个工作记忆位点,但当我们用记忆的胶水把他们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时候,组块占的空间也许就只有一个位点,对知识的提取变得轻松,由此我们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下面是进行组块的方法:
集中精神:启动思维的专注模式
理解 :理清头绪,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获取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意味着跳出问题,从更高的视野去看待原来的问题。有了背景知识,有助于在更加宏大的图景中定位组块,不仅利于我们对组块的提取 ,还使得组块之间的联结更加容易进行。
打破学习错觉: 在学习之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相关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得知识。后者的学习方式,会让我们产生已经对所学知识掌握的错觉,只有提取,应用知识才能检验学习的效果
构建更加深层次的组块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刻意训练
搭建强大组块的步骤:
1.全程在纸上解决一个重难点题目 (可以像练习乐器一样,挑选难的部分进行训练)
2.重做一次,格外注意关键步骤。
3.休息一下(对我来说,设个15分钟的闹钟,躺在床上思考,不一会就进入轻度睡眠)再来一次。(关注让自己困惑的部分)
4.给自己添加新题。(知识迁移)
5,“主动”重复 (利用平时的“暗时间”)
6.给自己来个小测试
三. 克服拖延症
我们拖延的,往往是令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当我们面对困难的事,大脑的痛觉中心就会被激活,从而回避痛苦,造成拖延。导致人对于一件事情的恐惧所消耗的精力,要高于完成这件事情。拖延不仅可以作为技不如人的借口,甚至还会成为虚荣心的温床。
培养习惯是克服拖延的好办法。而一个习惯的养成,则离不开: 信号,反应程序,奖励机制,信念。可以从这四个方向入手:远离触发坏习惯的信号,构建奖励体系,建立强大的信念,进行心理对照——将如今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对比。
一些解决拖延的小方法:
1,.记行程日记,结合“心里对照”的方法,看着随着行程的推进,想象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2..养成完成自己承诺的好习惯,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计划。临时的改变往往是情绪化,非理性的。
3.睡前写下明天的计划(这点自己从未坚持超过三天,惭愧)
4.小心拖延的信号,让自己处于干扰信号少的地方,比如图书馆。但也不要一直待在一个地方,根据“分散原理”,更换不同的地方学习,效果更好
5. 时刻保持对自己的审视,不要落入拖延的陷阱。私以为没有自省,难以养成任何一个习惯。培养时常思考的习惯,能够加强对自我的控制
四:类比,拟人,简化知识
比喻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深度加工,当我们搜寻知识的特征用以构建比喻时,就已经包含了对知识的提取和处理。简单的类比和比喻,能帮你利用现有的神经结构,让它如手脚架办让你迅速地构建更加复杂的神经结构。开始使用这个神经结构之后,你会发现比起最初的简单结构,它不知好用多少。再构建其它领域的新结构时,这些结构又为比喻或者类比提供了来源。
对概念拟人化,将冰冷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为鲜活的事物,能够帮助我们看清并理解一些现象。无论多么复杂的概念,都可分化成简单的解释。而为了酝酿简单解释,你把复杂材料分解成为关键要素,那你对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而且,理解常常是解释的产物,而非先有理解才有解释。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常说,他们真正第一次理解教学材料,是在自己去教学生的时候。
费曼技巧:
先把一个概念写在纸上,然后尝试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释给一个人听,可以采用比喻,类比,甚至拟人等方法。如果发现自己哪里解释不通畅,再去翻开书籍阅读。
五: 理解学习过程中的矛盾
学习需要专注,但是长时间的专注使得我们对知识的认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样成功也是学习路上的必需品,然而失败却能够提醒我们,该出去走走了,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南辕北辙。进一步来说,失败会使得必要难度增加,使得知识在在脑海中更加深刻,失败会迫使我们更加深层次地用更加简单的方式去理解知识。
了解学习的矛盾了,坦然面对学习路上的成败得失,不要钻牛角尖,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妄自菲薄。相反,在遇到失败的时候,我们要利用失败的优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顺利的时候,要警惕沉迷于反馈,而忽视对知识的掌握。
练习就是让我们去经历失败
爱迪生给他的失败重新命名“1000种造不出电灯的方法”。也给你的失败换个名字吧
六:必要难度理论(全文总结)
学习须具备一定困难方可有效的。回顾全书,所涉及的理论和方法均符合必要难度理论。交错效应,测试效应,分散学习,变动效应都对学习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回想,类比,穿插不同学习类型,费曼技巧等等这些都符合了必要难度理论。提取比输入困难,自己解释比看书上的解释难,这些技巧都需要我们对知识进行提取和加工。而学得快,忘得快的原因也是在于违背了必要难度理论。因此,学习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的给自己设置障碍。
文章的最后,作者提炼了十个好的和十个坏的学习习惯。
先说好的:
运用回想
自我测试
间隔重复动作
在练习之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
对问题进行组块
注意休息
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专注
困难的事情先做
心理对照
专注
十个坏的学习法则:
被动重复阅读
满眼尽是重点标记
看答案
临时抱佛脚
已经清楚解法,但仍然重复解答同一类型题
与朋友一起学习变成了闲聊
做提前忽视读课本
有疑问点,却不请教他人
时常分心
睡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