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
中秋说中国月亮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最主要的节日之一,民间称作“八月十五”。由于古人将农历八月又称为“仲秋”,而北宋以后,八月里最重要的节日就是中秋节,故民间又谓之“仲秋节”。中秋节的核心内容是家人团聚赏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明亮圆润的月亮,象征着平安团圆美满,象征着温柔的故乡,毫无疑问地可以这样说,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底,都蛰伏着“月是故乡明”的潜意识。
当我们在风清云淡、月明星稀的夜晚,闲坐于阳台上,那一轮或圆或缺的月亮,那轻纱般笼罩在身上的淡淡而皎洁的月光,总会让我们思绪如潮、感慨万千的。或感时伤怀,或憧憬寄托,或追怀故人旧事。可以说,在诸多天象中,没有一个天体,能像月亮一样,凝聚着中国人最浓郁的感情,充满着最为清奇瑰丽的幻想意象,让中国人寄托如此丰富而复杂的感情,我们仅从传世的《全唐诗》就可以看出这种情感。50836首唐诗中就使用了多达11055个月字。其中李白今存诗1166首中,月字就用到了523次。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15次用到了月字,衬托着春江海潮,苍茫壮阔,簸荡着宇宙的意识与人间情愫的波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句,令人心飞神驰。到了宋代,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更以他的潇洒飘逸的醉意问月,再加上一番忧郁坦荡的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沉思,令我们如痴似醉的读之、思之。月亮,滋育了中国文学的艺术之美!从文化的意义上说,那一悬明月只属于中国!
自南朝宋人谢庄在《月赋》中写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人月移情的名句后,又经历了唐宋两代文人墨客对月亮反复的奇思妙咏,在古人的心中,月的意象已经逐步交织起极其深挚的中国人的思乡怀人情结。这种情结的泛化,遂使六朝以来文人玩月雅趣,在宋代转化为盼团圆和庆团圆的中秋民俗。
中秋之夜,凡是中国人,心中都郁结着一股思乡情绪。所以一旦离开家园,游子身处异乡时,一见月亮便会想起这些诗来。无论是在天涯还是海角,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几乎都可以听到唐诗宋词的浅吟低唱。
当月亮在漫漫长夜里唤起跨越时空的亲情时,于是我们便听到了杜子美的低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听到了曾经以“以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怀的范文正公的另一种心曲:“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听到了开创了宋代词坛豪放派的东坡先生高唱出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世名句,道出了多少中国人心中一言难尽的心愿,荡漾着中华民族特殊的审美共鸣。人们爱月,如爱中国一样铭心刻骨。
中国民间的中秋赏月大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特别是明清以降,每逢中秋,人们摆设酒果,赏月畅谈,亲朋团聚,有些地区还举行“拜月”、“闹月”、“跳月”“偷月”等有趣活动。随着时代的演变,中秋拜月,“花好月圆人团圆”逐步成为了中秋节的主题。
2、中秋月亮诗歌分享 ——
中国月亮(外一首)
千年悲喜的泪
洗涤出秋夜如此晴朗的夜空
秋霜露白
白成一轮明晃晃的中国月亮……
中国月亮
不是太空中的寂寞石头
而是具有不朽生命的有情人
中国月亮
常常引数千年来的国人
——举头望
——千里共
——低头思
中国月亮
是骚人床前洒落满地的凄凉白幔
是诗圣梦中亲吻佳人玉臂的清辉
中国月亮
曾摇晃在张若虚的滟滟春波上
曾倒影于李太白的花间酒杯中
清冷的晓风
常陪她装饰满是离愁的杨柳岸
迷茫的夜雾
独伴她饮啜掺着寂寞的春谷酿
中国月亮
不仅仅只回答东坡对她的把酒发问
她主持了几千年所有中国人的情感
凝聚着五分之一的人类的殷殷目光
而每年中秋之夜
中国月亮
注定最忙碌最动情
此夜的中国
注定要失眠
因为,传说中吴刚酿造的
桂花飘香的琼浆玉液
醉了月光
却醒着大片大片的思念
这个夜晚,中国月亮
是华夏族的私生子
她甜甜的乳名唤作——
团 圆
……
那年,那月光
那年,月光细碎的、幽幽的
如母亲的指尖,拂过我的脸颊
拂过我一串清凉的笑响
那年,月光没有一缕苍白的忧愁
晚风中我爽朗的的笑声
都在月色和母亲的爱里,萦绕、飞扬
那年,月光很亮、月亮很圆
包裹着桂香的月饼也很圆
我的中秋节由母亲从乡下那泓月光里捎来
那年,月光下,我常看见
灯火摇晃中,门前的母亲佝偻着背
踮起脚尖,顾盼玩野了忘归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