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毛曾说:女人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在气质里,在谈吐上,爱读书的女人散发着别样的优雅。
我是幸运的,从小便成长在一个书卷气息浓厚的家庭里,父母、外祖父母都是极爱书的人,从我记事起,家里总是书墨飘香。犹记得年幼时,我每每一进家门,便会看见我的外祖——一个温文儒雅的老人,端坐在他惯用的书案前,捧着一卷《唐诗》向我招手:“宝宝来,跟外公念这句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年幼的我蜷在外公怀里,奶声奶气跟着念。那时的我如何能体味诗中的情怀和意境?只是单纯的喜爱着句子本身的美、喜爱着外公的怀抱、喜爱着书页散发的墨香、喜爱着这份美好的读书体验。
与外祖父母一样,我的父母也是爱书的人。记忆中很深的一个画面,冬日的周末,暖阳下我们全家坐在院子里读书。外公读诗、外婆读侠,父亲读史,母亲读现代文学。若是谁发现了书中的精彩段落或者独到观点,便如同发现了珍宝,要跟大家交流讨论一番,他们并不因我是个孩子而小觑我,反而乐于倾听我的观点,启发我的思考。我最初认识世界、建立基础价值观,便是源于这个过程。
2.
待到少年时期,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我深深地被“外面的世界”吸引。为了亲历书中的壮丽河山、历史风物,我从家乡小城一路北上求学、后游学国外、今又寓居上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年,中西方古典哲学和现当代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我,令我既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之思,又有“流连乎山水之间也”的生活情趣。
这便是读书对我的影响和改变。
后来,遇到我家先生,我们是校友,他理科出生,却也爱读书,但凡谈起《资治通鉴》、《史记》等古典名著,他便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我们一见钟情,用他的话说:“未曾想世间尚有如此女子,融庄子的天真与的儒者的侠义于一体,清奇玉骨,得此女,夫复何求?”
相处以来,白日里我们忙着各自的工作,互不打扰。晚上在家,有时执手夜谈,经济社会工作家庭无所不包;有时各自读书,每读到妙处,便忍不住要分享给对方,彼此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激烈碰撞、冲击、点燃,实在是酣畅淋漓。
我们家没有电视,他不看,我也鲜少看。以前读古人写“绿衣捧砚、红袖添香”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美事,不曾想这样的画面,在我们家却是寻常。
3.
杨绛先生曾回忆自己年少时非常爱读书,主要是受她母亲的影响。母亲操劳了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后,闲下来总要翻翻古典文学、英文小说,看得津津有味。那时她也总学母亲的样子,发现书里果然藏着有趣的事。后来她有了女儿钱瑗,仍每日读书,引来女儿猴儿似的学她,居然也渐渐入道。如此,世上才有了《我们仨》。
我喜欢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讲述的故事,交织着读书、理想与生活况味。有人说:“一个家庭幸或不幸,80%取决于女人”。虽然这话说得未免有过于武断之嫌,但我总以为,知书明理、谦和旷达的女性,对于子女及家庭的影响必然比眼界短浅、胸无点墨的女人要好得多。我想,日后若我有了孩子,也希望能将这一份承载着信仰与坚持的清韵书香,传递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