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2点,AlphaGo对阵柯洁的最终结果终于出来了:3比0。代表人类的最高棋手三战皆负。从早年IBM的深蓝机打败象棋名将卡斯巴罗夫,到去年AlphaGo打败李世石,再到今天柯洁全军溃败,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被公众推到话题的顶端。
由于教育和职业的关系,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在接触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最早的毕业论文是有关人工智能在SOA架构中的应用。后来一直从事商业智能类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算一直留守在“智能”领域里。
说起人工智能,其实这个东西早已深入影响到大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孩子教育也不例外。想要解释AI是怎么影响孩子教育的,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社会分层的简单模型。
如果能简单地把我们的社会按年龄分为三个层次或者概念,我认为50后算老年层,80后算中间层,10后(2010年前后)算新人层。
从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进度来看,它对不同层次的人的影响是有区别的。目前我们接触到的AI都是“有局限性的AI”(ANI),也就是说计算机只能在某个单一领域接近或达到人的智能。
在ANI慢慢普及的世界里,50后将是局限性AI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例如语音助手可以帮助眼花的老人操作手机,智能辅助驾驶帮助老人开车等。大众服务部门也会受益,例如多功能ATM机方便大家存取款,智能投顾帮助大家理财等。
对于80后而言,我们在有生之年可能会遇到早期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即计算机可以在多个领域综合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超越人类。对80后来说,ANI或AGI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并不明显,而它们所带来的劣势却很多。例如自动化机器人正在蚕食大部分手工作业,智能学习系统使很多计划和报告部门撤销等。即使目前的80后们能够凭技术战胜ANI,但是在职业后期面对AGI时将毫无招架之力。因此80后对人工智能更多的是提防、恐惧和无奈。
对10后来说AI又是另一番世界。这一代人很可能乐享AGI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便利和智能提升,并借助AGI向“超级人工智能”(ASI)发力。不像80后需要经历巨大的科技和社会变革,并忍受变革所带来的阵痛。10后从出生就是AI的受益者和推动者。例如10后的孩子从出生就接触智能手机,能通过智能助手学习等。
大多50后已经退休,享有国家保障。AI技术对这些人的工作、生活利大于弊。80后是社会的中坚,大多在为自己和家人苦苦拼搏。未来AI会带走很多工作,但创造的新机会很少。如果我们在变革初期就走错路,那未来翻盘的机会将几乎为零。
因此我认为80后的父母们,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合理地安排子女教育已经超越了就业和养老,成为这一代人最大的问题。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哪?继续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吗?根据权威预测,5年内奥数机器人将会出现并普及;智能化的翻译工具会使得外语学习变为鸡肋;AlphaGo等智能产品的出现使得人类无法在任何竞技游戏中战胜机器;智能家庭设备例如Amazon Echo等会被普及。因此您还会给孩子报昂贵的奥数班吗?还会参加一个又一个的围棋班、象棋班吗?会参加各种外教培训班吗?
那孩子到底应该学什么哪?
可以肯定的是,在他的思绪中人工智能是必然会发生的,也必然会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孩子们只有忠于自己的爱好、学的深、做到人机平衡才有可能在未来社会立足。
从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域来看,未来重复性的机械式工作,可以程序化、固定化、不需要太多创造创新的工作,需要大量处理的工作,例如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语音图像识别等都会被机器所取代。
但是需要人类大脑参与的,例如创造类、创意类、批判类等需要人脑产生“火花”的工作则很难被取代。例如艺术类创作,文艺工作者,音乐家,影视明星,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另外需要人类配合的复杂工作、需要强有力的认知能力和分析思维的工作也很难被机器所取代,例如政治家,管理大师等。
目前还无法在数量上和种类上确定机器会替换多少人类的工作,但积极的观点认为未来的人类会和机器实现无缝交互,通过人机结合把人类文明推升到新的高度。因此现在的孩子们就应该重视人机交互。如何使用机器、通过机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未来生存的重要技能之一。
作为80后父母,我们要积极应对这些变化。但目前我们还处在变革时期,社会还处在固定的框架之内。例如我们不能通过私塾等方式培养孩子的个性化教育,而必须参与学校推广的应试教育。我们知道孩子应该拥有快乐的童年,却依然安排象棋班、舞蹈班等额外课程来保证文化加分。
游戏还在继续,规则还没有改变。
如果我们提早改变了,那么在这个游戏里就会被认为是另类。要么被孤立,要么被纠正。但如果规则改变了而我们还墨守成规,那就只有被淘汰了。因此把握游戏的变化,适时做出改变才是父母要考虑的事情。
那孩子到底应该学什么哪?我想大家都在寻找一个类似1+1=2式的回答吧。但在现阶段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能够完美预知未来,也没有人能够脱离现在。
为了避免让思路在这个话题上越陷越深,我只能暂停思考,重新回到AI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