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里有很多情节,想我们耳闻能详的木石前盟,黛玉葬花,元妃省亲,湘云眠芍,紫鹃试玉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探春出嫁。
我们要说某一个情节,须得知道情节里的人物极其经历,才能更好的把握情感,才更能容易明白某个情节人物所做的动机,才更能容易的分析人物。
首先和大家澄清一下自己的坚持,我对高鹗所续的关于探春这一部分我并不赞同,高鹗的续书里探春因南海戡乱而嫁给了海南岛上镇海总制周琼家的公子。大家可以翻翻高鹗的续书第一百回悲远嫁宝玉感离情。我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平淡至极。好像这个事件只是记录下来了,看不到那种揪心感动的部分。且赵姨娘这个态度我觉得值得商榷,在高鹗续书里,她竟然自私愚蠢到探春是挡了她的路。原文是这样“却说赵姨娘听见探春这事,反欢喜起来,心里说道:“我这个丫头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从还是个娘,比他的丫头还不济。况且洑上水护着别人。他挡在头里,连环儿也不得出头。如今老爷接了去,我倒干净。想要他孝敬我,不能够了。只愿意他像迎丫头似的,我也称称愿。”一面想着,一面跑到探春那边与他道喜说:“姑娘,你是要高飞的人了,到了姑爷那边自然比家里还好。想来你也是愿意的。便是养了你一场,并没有借你的光儿。就是我有七分不好,也有三分的好,总不要一去了把我搁在脑杓子后头。”探春听着毫无道理,只低头作活,一句也不言语。赵姨娘见他不理,气忿忿的自己去了。
我相信真善美,虎毒尚不食子,人怎么可以连禽兽不如?从这个角度看,相信人,相信人的本能,涉及到自己亲骨肉的角度上是不能诋毁的。也许真有那种昏了头脑的人,但在红楼梦里,我相信赵姨娘,她也是个可怜人。赵姨娘本是探春的亲生母亲,哪有不爱护之理,赵姨娘智商是不够,愚蠢,往往做出不讨喜的事情,她是没沾到女儿的光,但我不相信她连一点基本的人性都没有,况且是母亲,是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生下来的亲骨肉,再怎么关系僵化可在探春要远嫁的时候依旧当仇人当拦路虎,古时远嫁可不像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路途近的倒还行,但即便这样若公婆丈夫对她不好的话也是无法,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想管也管不了,遥远的话就更不必讲了。这样的情况母亲何能不感伤,高额的说法把人性想的太不堪了,自曹公刻画出来的赵姨娘这个人物后,高额的写法只是把赵姨娘给定型了,一个愚蠢,自私,小搞小闹背地里使绊子,永远上不了台面,高额剥夺了一个做母亲的本能,母爱,纵使平日再不堪,可到了极大可能是终生离别的情况下也会想不了那么多牵扯自身利益的杂事。曹公原意我想并不是这样,一个既可怜又不讨喜的人物也应该有爱的本能。
以上这些是解释我不相信高额所绪关于探春出嫁这一部分,而是参考了原曹雪芹自己写的八十回及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八七版前二十九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七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
可不管是曹雪芹自己在八十回里明确扔的线以及高额所绪,远嫁是确定了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lao曲演红楼梦里关于探春的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背景是风筝,暗示不可能回得来,什么距离才不可能回得来呢,远,嫁给何人是不能妄下结论,不可误人子弟,不提也罢。
探春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在贾府女儿中排行第三。亲生母亲是赵姨娘,亲弟弟是贾环。从小被王夫人抚养,性子也和王夫人一样,果断。这样的言传身教就和二丫头迎春四丫头区别开了,在贾府中是个尖儿,在黛玉进贾府的时候,那时候年龄都小,三个丫头其钗环裙袄,皆是一样的妆饰借林黛玉之眼就看出探春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从一开始就把另外两位比下去了。而且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在作诗词这方面也比迎春惜春写的更妙,且为人爽利,在大观园里姐妹女孩之间都是很喜欢很尊重的。
花无百日红,探春这丫头可不是平常只知道享受现时的安乐对未来没概念的人。她早已知道管理上的缺陷,可无处伸展,命运不会总是弄人,这不,王熙凤小产,不能理事,可府里少不了管家的人,贾母是不会再把事情一把抓了,她懂收权与放权之道,她懂得怎样让自己更舒适的同时也让府里的人充分发挥才干,王夫人也是不会直接管的,她一个人能有那么大的精神?她的年纪也不年轻了,凡有了大事,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 ,一应都暂另李莞探春宝钗一起协理。府里的众人的反应着实逗,确实,走了一个母老虎,这李纨和宝钗不用说,探春只是一个闺阁女儿,怕啥,可以放松偷下懒,打打牌,喝点酒,谁知,探春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但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探春的精细和凤姐不相上下。而且所作所为众人没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最大的事件是赵姨娘这个亲身母亲碰上来了,赵姨娘理所当然的认为女儿有权了哪来不为家人之理。这可是碰了火山了,被拒绝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探春心里有一把尺,对事物判断的一把尺,而这尺对事不对人。
且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末尾,古本上有两句话:金紫万千能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裙钗,指代女孩,齐家,治理的意思,,一二,就说明不会只有王熙凤一人,红楼梦这本书可是写一群女子的故事,女子的事迹,且这些女子的行止见识比书里大部分男人还好。有管理才能的人不止王熙凤一个,探春也是,可枉为女儿身,她自己也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说的”这是命运给她开的一个大的玩笑,偏偏挣脱不得。
七十四回惑奸谗抄大观园里探春可是态度极为明确,她很爱护自己的丫头,比起迎春的自顾不暇,对司琪是伸不了手,四丫头惜春是出了名的孤僻,最恶惹事上身,对于可能有污点的入画毫不留情,不再要她,在这样的对比下,探春的人情味蛮真实的表现出来了。且探春一股火辣味,打的那没眼力的王善保家的真是大快人心,俯首称快。探春的大丫头是谁,侍书。红楼梦里丫头的取名有的是跟主子的喜好来取名。我们知道的,元春的丫头是抱琴,元春必是爱好弹琴。迎春的丫头叫司琪,三丫头的丫头是侍书,惜春的丫头是入画。你说为何这么肯定,当初刘姥姥觉得大观园实在漂亮,像是画里走出来的,这时贾母就指着惜春说这丫头会画,画大观园的任务就交给四丫头了。通常取一个景画几个人物就颇费精力了,而惜春画的是全景,难度之深可想而知。探春的书法写的极为出色,从她的闺房也很好的理解,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这些都能够说明探春喜爱书法,且姐们们做的诗词是探春抄录。
我们从文中知道探春的性格,英气逼人,天性好强,有决断等等,是个好女子,可早在第五回里结局就已经出来了,远嫁。不可不为之感到心疼,生命里有那么多重要的人,大观园里一起作诗作词的情景,亲身母亲虽不济,弟弟不争气,可也至少在身边。
南安太妃为了自己的私心,不舍得她自己的妹妹,就打起了贾府三丫头的主意,木已成舟,时局也不允许她不同意,八七版电视剧很好,将南安王妃的逼迫演的很到位,探春忐忑不安的进门(虽不知道是什么事,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也知道南安太妃突然上门也不大可能是好事),再听到这样的消息,她不会惊呼,好的教养以及南安太妃这样的强权下她垂眸,将所有的思绪掩盖在她的眼睛之下,身边唯一可支撑自己不要失态的物件只有随身携带的手帕,三丫头紧紧抓住。
可南安太妃的视线太过急迫,请看,什么叫无言的咄咄逼人,南安太妃特“神气”的做到了。南安太妃右眼角有留下不仔细看看不清的细细的泪痕,是她也知道这样很残忍,可终归抵不过她自己的私心还是做这个样子给探春贾府看。观众自有自的判断。
这个一心要护家的姑娘,纵使万般不愿,平日果断的性子也不允许有过多的停留,而且也无用。她慢慢起身,在南安太妃一直盯着的视线下,且这时候贾母不能不说话了,三丫头,快给太妃磕头啊(别说贾母狠心,改变不了的情况,只能接受)贾探春跪下,磕头,这事就定下来了。南安太妃这表情变的叹为观止,我“膜拜”不已。很有戏剧性啊。
远嫁已定,素日果断的探春改变不了既定的事实,不如再多抓抓手里可以拥有的,她把平日里姐妹们做的诗词都誊写在一起,因为这样在那远方,也能有个念想,就仿佛还和姐们们在大观园里一样。宝玉此时来了,宝玉大家知道,喜聚不喜散,早已悲痛万分。探春求宝玉再为她写点什么,还能再多一分回忆。
时间在越重要的越舍不得的情况下过的更快。那天,探春早已妆扮完毕,现在说一下,在曹雪芹写的八十回里我没有发现探春有主动找赵姨娘的情况。宝玉那天很早就去秋爽斋,发现早已落了锁。赵姨娘是探春的亲身母亲,路途遥远,恐再无归期,特来拜辞。
赵姨娘和贾环的表情很真实,贾环虽一直显得猥琐不堪。可这时候他一直吸着鼻子倒觉得有一分可爱。有人的味道了,而不是一只猴。赵姨娘是悲伤到张嘴不知道说啥的情况。
探春喊出的那一声娘,赵姨娘再忍不住了,两人抱在一起痛哭。往日什么样的隔阂也在这一刻不复存在。或许在赵姨娘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已经没有了。
怀抱不能停留太久,不能误了时辰。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人生剧痛,莫过于生离死别,天灾人祸。分骨肉,何日返故乡,我去了,家人啊,不要牵念,不要牵念。
又有一饮曲,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千言万语不能尽,只能希望各自保平安,各自安好是对双方而言最大的安慰。
探春走了,带着回忆,带着对家人的牵念。探春的远嫁我们并不能断定就是个悲剧,若探春留在贾府,嫁给近的人 ,在贾府最后抄家的情况下我想依探春的性格最终会是死,我不知道她要嫁给谁,嫁的那个人对她好不好,公婆对她如何,可凭她是贾探春,任谁也欺负不了。
探春出嫁这个话题今天就到这里,红楼梦未完的结果是给我们带来了广阔的联想空间。且这空间还不一定相同。可以说是百花争艳,各有各份理。也许恰恰是红楼未完,才更有这么多年来多少人的争论。可以这么说,没有一本书像这样的让人讨论研究。我们都知道的张爱玲的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多遗憾,我虽然知道未完争论的更大,可能会更好,但若真有一个机会让我去曹雪芹的身边问一个问题,我还是会要后四十回。我也不能免俗,顺便抱抱曹公,真心的佩服,有如此惊世之作,叫人焉得不钟爱!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希望探春能安好的同时也喜欢我们每一个人都各自珍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