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提到,你被他人善待,你才会善待这个世界。但问题来了,如果自己未曾善待过别人,又怎么会有人善待自己呢?难道要等在原地被别人善待吗?
这是大多数人的思维:如果别人为我付出,我才会为别人付出。形成这样的思维,来源于我们内心不够富裕。试想一下,小时候你跟其他小朋友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只能分一块,如果别人想让你给他吃一点,你当然不会愿意,因为给别人多一点,你就少吃一点。但如果蛋糕多到随便吃,这时候你就不会那么“小气”,把自己的分给别人也没事,因为蛋糕还有很多。
同样道理,当你内心足够富足,你就不会在意自己付出的那部分,因为就算给了别人,你也不会少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富足呢?跟自己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我们常说“教养”,其实这两个词分开来理解就是:
教: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有要求,待人有礼貌,见面打招呼,尊称长辈;
养:为孩子提供父母能力范围内丰富的物质条件,让他们在爱中成长,并感受到被爱。
称赞一个孩子“有教养”,不仅仅说的是这个孩子懂礼貌,言行合乎社会规范,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给人一种舒适感,不会机械生硬。这种舒适感,就是他父母所带给他的影响,让他在他人面前自然得表现得体的言行。
再以独生子女为例子,由于大多数独生子女生长在被多个大人关爱的环境下长大,这使得他们的思维模式多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简单以自私来概括这群人,是不太准确的,应该多他们考虑问题先是从自身出发,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不愿意分享好物,因为他们觉得先满足自己,才去施于他人。这其实没有什么不好,毕竟这种行为并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只是活在这个世界,只考虑自己的感受,难免会显得孤独。而且没有体验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是不会认识到,与他人分享所得到的其实是两份快乐。
正如萧伯纳说的:“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结果一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而我分享给你一个想法,你分享给我一个想法,结果一个人就有了两种想法。”
所以,真正能让内心变得富足的方法,就是去实践分享,只有分享出去,你才能获得更多。得到更多,你才会变得内心付出。
这个思维有些矛盾。我们的思维是,满足自己了,才会施予他人;但真正的规律却是,越是不富足,才越要施予他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施予他人,有些东西是不能随便分享的,比如生命。哪些东西适合拿来分享,我们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