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是北方人一年吃一次的东西。
在淄博,到了清明前后,市场上卖榆钱的多了起来。有的大如铜钱,有的小如指甲盖。买些回去,先要把夹杂的榆叶和小树枝摘出去,逢到摘榆钱的时候,母亲必讲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她的大哥和二哥如何千方百计的从遥远的地方搞到些榆叶之类的东西,用以搀杂在玉米面中,当全家人的充饥之物。
摘干净,多淘洗几遍,水清为止。
我最爱的是榆钱咸粥,其次是榆钱窝窝头,再次是蒸榆钱巴拉子(没怎么吃过)。
榆钱咸粥:
必须用小米熬,先把小米放在普通锅里熬,不能放在高压锅里,那样小米会过烂,影响口感。熬好小米粥后,放入洗好的榆钱,加适量的盐,可以多放一点,不然吃不出个咸味来也不好吃。再熬煮一小会,这个时间段要掌握好,既不能太长时间,榆钱变色了,又不能放上接着起锅,太生。大约再煮个一分钟左右,出锅,咸粥做好。
鲜黄的小米,嫩绿的榆钱,搭配在一起,光是颜色,就让人食欲大动。
喝一口,香热的米粥霎时蔓延到你的四肢百骸,感觉全身都舒坦了起来。
我偏爱咸粥,认为世界上最好喝的粥莫过于咸粥,而咸粥中最好喝的莫过于榆钱咸粥。
有一阵子,我喜欢喝皮蛋瘦肉粥,但是毕竟还有点肉腥味,经常吃皮蛋也不太健康;又一阵子,我做过胡萝卜山药香菇的咸粥,虽然我觉得很好喝,家里人却有点不太感冒。
所以,一年一度的榆钱咸粥变得如此珍贵,也让这熬咸粥有点仪式感吧。
春天的感觉。
榆钱窝窝:
洗好的榆钱,加点盐、玉米面、豆面,母亲开始攥窝窝头。这个技术难得很,多年来我始终不会,确实也没有机会演练。
我妹妹偏爱这窝头,让她多带回去几个。自小我就不爱吃玉米面的任何食物,因为我不怎么喜欢吃。
总觉得吃到嘴里粗喇喇的,这次母亲加了点面粉,口感好了许多。
妹妹买的榆钱太多了,蒸了两锅窝头,居然还剩了一些,可能第二天母亲就做榆钱巴拉子了,就是蒸榆钱。
这个我似乎没吃过,因为下榆钱的时间很短,有时喝到一碗咸粥,才惊觉“原来下来榆钱了!”
有时好几年也没吃到榆钱,感觉那年的春天就过得格外快似的,
春天还没好好过,怎么就过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