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萧索的冬日来临时,刘姥姥内心忖度着要访些家境仍然富裕的故旧,来缓解当下生活的燃眉之急。
姑爷拉不下脸来,于是刘姥姥便舍着“一张老脸”来到了外表堂皇的贾府,也是因为特殊的际遇,她得以遇见一直高高在上的王熙凤。
如果搁在平时,或许事务缠身的王熙凤,根本不会抽出自己宝贵的时间来接待这样一天内不知道来多少个的“没落故旧”,也是这一时的兴致大发,让这两个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小家”的命运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当然,王熙凤是戏份娴熟的向刘姥姥讲述大家族有大家族的不容易,然而刘姥姥用这样俏皮的话来形容此时的贾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是拔下一根汗毛,还会比他们这样的苦寒人家的腰还要粗。这也是刘姥姥来贾府求助的主要原因。
在我看来,在一组相对的关系中,较为弱势的一方佷少去放下自尊去祈求强势的一方的帮扶,除非是迫不得已,放下自己的自尊来获得想要获得的东西。
第一次会面,王熙凤仍旧取出在她看来犹如“九牛一毛”的钱币来,给了刘姥姥,刘姥姥便是匆忙的离开。
这是二者的相识相遇。
一个“施恩”,一个“受惠”。一个高高在上,一个眉眼低垂。
然而,等到刘姥姥再次来大观园的时候,是遇到了丰收年,带来了大量的农副产品,这些在穷苦人家田地里种出来的东西,却成了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难以企及的新鲜果蔬,“地里产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留着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由此,我们便看到了刘姥姥所在的乡野和王熙凤所在的所谓的豪门华府有了对比和成就,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让我感受到这样的理念:人与人之间,是一场浩大的彼此成就,即便这样的成就来的或早或晚——
而刘姥姥对王熙凤的恩情体现在她的女儿身上。
贾府的衰落,导致树倒猢狲散,即便是最亲的人,也会在你背后倒打一耙,然后再踩上一脚。而在无意中的一段因缘,让刘姥姥最终成为王熙凤女儿的救命恩人,挽救她于烟花巷中,成为《红楼梦》中最令人慨叹的故事,这样的风云际会,是一场自我救赎的同时,亦是彼此相隔岁月的成就。
所以,认真的去对待遇到的每一个人,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如是,方不负岁月不负卿。
2
每次听讲台上老师们激情四射的讲解时,内心总是满满的感动,满满的佩服,如是渊博的学识,如是饱满的精神,如是热火般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有哪一个同学不为之动情?
于是,学生时代的自己,对老师充满了感激,因为没有他们的奉献,便没有了自我的提升,更不要提成为多么优秀的自己。
然而,多年后,走向了讲台,才真正体会到,学生给老师带来的,不仅仅是那一双双饱含求知欲的眼睛,而是更多更深层次的寓意表达。
遇到优秀的学生,便会为其保持优秀的习惯所折服,聪明的学生大有存在,但优秀的习惯却是所有优秀的学生共同的特点。遇到了调皮的学生,也会让你看到那颗青春年少的内心所包含的激情漫溢。我敢说,老师从学生身上学到的,绝不会比学生从老师身上学的知识少。学生学的,是老师讲的死知识,而老师学的,是活道理。
好的电影,不只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更是一面镜子,让它照进我们的内心,来更好的审视自己。
而学生,于老师而言,既是一扇窗,又是一面镜子,从来就不应该分好坏,通过和他们的相处,让为师者更好的审视自我,成就彼此。
3
蒋勋曾在一场关于美与善的讲座中讲到这样的场景:在台湾有一种花,叫做桐花,其实就是油桐的花朵,花儿落了之后,结下油桐籽,可以用来榨油。每年春天,油桐花落的时候,硕大的花朵铺了一地,美得让人窒息。他说他经常在春天去看这样的场景。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幼小的孩童,在草坪上玩耍,玩着玩着周围洒落满了桐花,而孩子则被围在了里面,仅仅会叫妈妈的孩童,咿咿呀呀的叫着妈妈,而不会表达自己要干什么,妈妈被孩子叫的烦烦的,甚至有些生气,蒋勋老师就这么仔细的观察着孩子的变化,原来孩子是害怕去踩到脚底的花,于是蒋勋老师就走到妈妈的身边,告诉她:你的孩子长得了会很了不起,年纪这么小,就有这样的不忍之心,甚至连脚下的花朵都不忍地去踩。
或许有的人说,这样的言语太矫情,但是,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才发现,不是我们在陪着孩子在长大,而是孩子在教授我们更多的美与感动。
往往家里有孩子的年轻父母,对事情的认识深度,广度以及对生活的体会会深入几分,我想这大部分是归功于孩子的功劳。
所以,与其说你在养孩子长大,还不如说你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人与人之间,说什么施恩与受惠,不过是一场彼此成就。
当你站在所在的位置,开始以高下评断一个人的时候,我想,便是你走向封闭的开始。
感谢你的阅读,更多轻暖文,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