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萧雨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家境贫寒,在小地方的基层单位工作,可是在他们的身上却看不到一丝贫寒家境孩子的胆怯、自卑,而有的孩子出生于优渥的家庭,毕业于重点大学,在一线城市有很高的收入,可是在他们身上却看不到自信、阳光、积极的样子。
当然,我并不是说拥有社会好资源的人一定会是正能量的表现,而拥有普通资源的人就一定是低能量甚至负能量的表现,只是从一般的概率而言是这样的。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思考,这得从我与母亲的关系说起了。
我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人常说:“亲老大,疼老三,老二爹不疼,娘不爱。”而在我家却不是这样。我们兄妹三人,无论是生活所需还是学习一应满足于我,甚至兄妹三人中各项花销我是花费最多的,可以说母亲在物质方面从未怠慢过我,在我去异地求学那些年是家里经济条件最困难的时候,而我的生活用品在我们班里都是数一数二的,曾被同学一度以为我是独生女,可以说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可是年少的我却不是这么想的,因为母亲事事不愿落于人后,父亲甘于现状,过平稳的生活,思想的分歧导致他们意见的不统一,在家中时常能听到他们的争吵声。
母亲无论是思想还是才能相较超前、有远见。但毕竟是女子,有女子局限性的软肋。父亲性情温和可在一些事情方面就显得很懦弱。大抵那些年机遇不好,做生意很不顺利,家中全靠瘦弱的母亲支撑下来,她多少有些不满、怨愤。那些年母亲与父亲时常在吵架,为饭菜口味不合适吵、为生活习惯吵、为人情往来吵、为我们兄妹三人上学找学校吵架。用三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我就在父母的吵架中一天天长大,母亲有时会把自己的委屈发泄到我们身上,整个家里的气氛是严肃压抑的。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外面疯玩一天,回来看见安静坐在一边的母亲,便兴高采烈地跑到母亲身边,大呼小叫说在外面遇到的奇闻轶事,换来的却是母亲的冷言冷语。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这个场景,久久挥之不去。从那时起,我在家都不怎么大声说话,以致于后来在公众场合我说话声音低,我都怀疑是不是那次的呵斥,给我留下的阴影。再大一些时,他们的相处方式还是互相挑刺,平常琐碎的日子都能让他们吵起来。我受不了这样每天吵嘴的家庭气氛,甚至暗自想:既然过不下去,就该干嘛干嘛,为什么吵来吵去还要在一起呢?
终究只是我幼稚的想法,父母吵吵闹闹一直在一起,而我们也在这样吵闹的家庭环境下一天天长大,而他们还是还是以吵闹的方式相处,不仅没分开,反而谁也离不开谁,渐渐地我明白:这就是他们的相处方式,吵吵闹闹反而他们相处交流的模式。可他们不知道,我们在对外界充满新奇的儿时,他们的吵闹给我多少内心情感的冲击力。锅碗瓢盆的摔打声、争吵声是我们家每天都会上演的一部剧。我从刚开始的排斥、压抑、反感到后来的的习以为常。
我以为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儿时有一个很要好的小伙伴,她父母对人和善,对小伙伴的到来都表示很欢迎,不是给我们倒水就是给我们拿零食,问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与其说那种的平易近人尊重与关心让我很喜欢去她家里,倒不如说,她爸爸妈妈之间和善亲密的相处方式,让我既心生羡慕又难过。羡慕小伙伴有这样的爸爸妈妈,难过自己的父母每天争吵,别别扭扭。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结婚、生女。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希望我的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无论我多少次告诉自己,对孩子耐心些再耐心些,可还是忍不住就开始了河东狮吼,不安的情绪过后我仿佛看见了母亲曾经对我呵斥的样子,可叹:我成为了母亲的翻版。这让我的内心如翻江的潮水般起浮难安,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当一个母亲,这种难受一度让我有一种无力感,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反复在怀疑和自责交替着。
我甚至不敢跟孩子有深度的交流,我怕在某个瞬间,那个不受控制的因子又突然冒了出来,伤害到孩子,导致孩子的安全感缺失。这个眼中闪着天真充满灵气的孩子,就是曾经的我,在我儿时我曾默默许下:我要当妈妈,一定会用孩童接受的方式与她相处。可是我食言了,那一刻内心所有的情绪涌动、翻腾全部集结为无法面对现在的自己,竟然忘了曾经许下的诺言。
当我在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发现这一现象时候,我就再也不愿麻痹自己,我不愿让曾经的自己(如今我的孩子)在成长的岁月中处于孤注无一的状态。我希望她心中有善意、脸上有阳光。来抵挡日后的寒风冷雨。
好在孩子的爸爸情绪稳平和,我便让孩子与爸爸多多接触,而我也没有停下成长的脚步,经过大量的学习,调整,以及与自己的独处,我才慢慢懂得:在我们成长的岁月中,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是第一次来这世间,都在努力让自己趋于完善,都在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关爱,只是方式方法差强人意。成年后的我们若是一味声讨父母的过错,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成长得速度还不够快,没有从自身方面寻找问题。
是的,不得不说,一个人是幸福快乐与童年的经历大有关系,但更多的是自己是否勇于改变、努力成长有关。毕竟我们的出生没法选择,可是一个人要努力成长的样子谁都无法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