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北方,城市里有暖气,乡下有生起的炉火,假期时窝在家里,读书最好不过。
即使在江南,时值年末岁首,有大把的时间,也恰是读书的好时光。
最近这几年,书读的越来越少,应酬反而越来越多。宁愿去看头条,也不愿意去读一本小说。原本自视“才子”般的清高,如今比较下来,真是相形见绌。
前不久去参加一个读书会的活动,看见他们个个气质儒雅、风流倜傥,又听他们口若悬河、文采飞扬的演讲,不禁自愧弗如。轮到我来谈谈最近读过什么书,有什么心得跟大家分享的时候,竟然张口结舌,吞吞吐吐半天才勉强应付过去,整个脸都绿了,简直无地自容。
痛定思痛,我决定静下心来,学一学古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找来纸和笔,我给自己拟了一份2017年的书单,总共60本,平均一个星期读一本。
下面介绍给大家的这15本书,自认为是经典或巨著,都是从我的2017年书单里挑选的。这15本书,之前大都已经读过,但在当时要么囫囵吞枣,要么只读了一部分,如今罗列出来,与大家一起共享。
1、《中国文化要义》
梁涑溟,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文化要义》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宗教、社会结构也进行了探讨,对中国文化的特征作了通透的阐述。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下面这个故事可见一斑:
世界上犹太人的民族性最强,他们亡国后流落四方。虽然如此,无论他们身在何方,历经千百年,却很难为别的民族所同化。凡事均有特例,在河南开封的犹太人是记录保存最完整的的中国犹太裔社群,他们深受汉族血统和汉文化的影响,已经被完全同化。
欲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本书却是最值得读的,其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0分。
2、《中国史纲》
张荫麟先生英年早逝,享年只有37岁,却是民国时期最有才华和思想的学者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中国史纲》成为他唯一一部留世的著作,也成为史学绝唱。本书的撰写,是作为当时历史教材的一种读本发行的,这只是一部分,据说还会有下面的内容,但张先生只写到汉,人就没了,因此汉以后的历史在张先生的笔下就没有再出现。
本书从中国史黎明的大势——奴隶社会开始,直到伟大的汉朝,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张先生以轻松、活泼的笔触娓娓道来,饱含深情,意味深长。最喜欢的部分仍然是汉朝,汉文化的灿烂,还有那句霸气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让人酣畅淋漓。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家范称张先生“文笔流畅优美,运思遣事之情深意远,举重若轻,在通史著作中当时称绝,后也罕见”。
喜欢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不妨深入细读,必然受益匪浅。此书和童书业的《春秋史》、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孟森的《明史讲义》、萧一山的《清史大纲》,共同构成了清末民初5本最著名的历史通史书籍,他们都是文风朴实,通俗易懂的难得好书。
3、《菊与刀》
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人,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二战期间从事对德车、泰国等民族性的研究,其中以对日本的研究最为后人称道,这便是《菊与刀》。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源于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渊源,这中间的恩怨情仇自不必说,与中国文化有千丝万缕关系的日本文化,其独特性,也深深的吸引着我。
日本人对于中国的了解远甚于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菊与刀》里的视角却仍然值得玩味,其价值也不断为后来日本文化的研究者所重视。
4、《历史深处的忧虑》
这是一部近距离看美国的书。对于美国,我也曾心向往之。随着年渐长,这种情愫却越来越淡。整个地球上,似乎到处都有美国人星条旗的影子。
林达从移民的视角,洞悉美国的深处。读的越深入,越有种被包围的感觉,随之而生一种压抑感,渐渐变得强烈,让人难以呼吸,却又在突然之间,射来一束光,让你眼前一亮,呼吸也跟着顺畅起来。
世界是美好的,却也是邪恶的。
不知道为什么,掩卷的时候,我头脑里冒出这样一句话。
顺便说一句:林达不是一个人,是两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是一对美籍华人夫妇。
5、《万历十五年》
先是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接着读了《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作者视角独特,从人物入手,由点及面,织成了一张“大历史”的网。其中的人物,比如皇帝,几乎可以缔造那个时代的历史了,可是个人之于漫漫历史长河,永远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据说,《万历十五年》是一本畅销二十余年的经典之作,仅凭这一点,就值得去读。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这5本史书,介绍到这里,不禁松了口气。那种历史的厚重感还是让我有些压抑,任何多余的评论都不能为这些好书增添亮色,只等读者们翻开书卷,撩起她们的面纱,便见真容。
6、《人间词话》
王国维,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是一位承上启上,继往开来的巨人。
第一次读《人间词话》,正在读高中。厚厚的一本,是从地摊上买来的,前前后后只读过一半。从小学到中学,读了很多唐诗宋词,再来读《人间词话》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喜爱诗词的朋友,此书非读不可。
王国维正是看透了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唱吟咏的诗词所包罗的世间万象,终于总结概括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三大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
7、《围城》
《围城》的画面是这样的:在海天之间飘来一缕烟,定睛细看,远远地出现了一艘邮轮。这艘邮轮渐行渐近,书中的主角们开始粉墨登场。方鸿渐、苏文纨,“熟食铺子”鲍小姐……对鲍小姐的描写,叫人拍手称绝:
写她的穿着:“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写她的身材样貌:“鲍小姐纤腰一束,正合《天方夜谭》里阿拉伯诗人所歌颂的美人条件:'身围瘦,后部重,站立的时候沉得腰肢酸痛。'长睫毛上一双欲眠似醉、含笑、带梦的大眼睛,圆满的上嘴唇好像鼓着在跟爱人使性子。”
写她的皮肤:“英国人看惯白皮肤,瞧见她暗而不黑的颜色、肥腻辛辣的引力,以为这是道地的东方美人。”
钱钏书的文笔就是这奥巴马洗练,挥洒自如,有时一组长镜头,又一组短镜头,间或又一组慢镜头,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钱先生喜笑怒骂,尽显睿智和风趣,在语言的上功力,实在让人赞叹不已。难怪评论家夏志清先生这样称赞《围城》——“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8、《蛙》
举国欢庆新中国60周年的时候,莫言的《蛙》问世了,再一次举国欢庆的时候,不是为国庆,却是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蛙》的故事背景是农村,农村的生育史,波澜起伏,感情深厚,一如他的红高梁,还是老酒般的香醇。也许对于那些经历“人多力量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时期的中国人,更能触动他们的心;对于经历过计划生育时代的中国人,也能产生积极的共鸣。
尽管如此,也有人认为这是“神叨叨的一本破书”,“根本没感觉”。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9、《简·爱》
这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小说。看似老套的爱情故事,却写得神秘而诱人。
最初读这部小说的年龄,恰青春少年,敏感而多情,既同情女主人公童年不幸福的的遭遇,又敬佩她的勇气和坚强,更为她收获爱情而倍感欣慰。直到最后,经历一波三折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便由衷地为他们祝福,真是皆大欢喜的美好结局。
如今拿出来再次阅读,不知道又是怎样一番感受。
不幸的童年给了简·爱倔强要强的性格,但也给了她敏感自卑的特质。为了自己的所谓尊严,狠心离开,当重见一穷如洗、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时,她竟觉得两人终于平等,这看似是不计名利的纯洁爱情,实则是为了自己的心安理得。有谁看到了简·爱隐藏的可怕?
除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她的妹妹——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尼丝·格雷》——均是不朽的传世之作。
10、《罗生门》
有人统计说日本人在17年中获得了17个诺贝尔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人也大有人在。芥川龙之介尽管没有获奖,却是一众日本作家中风格独树的一位。
此书收录了芥川的二十七篇作品,其中代表作《罗生门》取材于日本古籍《今昔物语》。芥川的小说结构新巧,故事动人,每一篇都是剧本的料。黑泽明就曾把《罗生门》拍成了电影,至今脍炙人口。
看黑泽明电影《罗生门》总觉得光影错乱,以至于看了半天都没有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只好来看芥川龙之介的原著小说,希望能找到清晰的心动感觉。
文学类的书是我读过最多的一类,印象深刻的不止于此,单就《红楼梦》通行本反复看了不下五回,连86版的电视剧也反复看过三四遍,直到看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才解开了心中的许多疑团。
《红楼梦》的宏大、雄伟,蔚为大观,当之无愧是传世的经典之作。刘心武的揭密和解读,见解独特,通俗易懂,有理有据,是一般读者阅读《红楼梦》最好的“工具书”。
11、《快速阅读》
最近几年虽然书读的越来越少,但买的书却越来越多,以致书橱里也是,书架上也是,连箱子里也塞的满满的。
更可恨的是原来读过的一些书,几乎遗忘殆尽,只隐约记得其中的一二情节。有的书是断断续续的读过一部分,却再也没有拿起来读过;有的书是自买来之后压根就没有翻过。
《快速阅读》的作者克里斯蒂安•葛朗宁认为:阅读能力低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真正的阅读高手,可以在“一目十行”的同时,深刻理解和记忆书中的知识点,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成功要从掌握学习技巧开始,眼睛的移动是阅读的关键。书中提出了“视觉阅读”进阶法,用实用练习、趣味测试、知识普及和“视觉卡片”等阅读辅助工具,帮助我们从分行阅读到逐段阅读,再到整篇文章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逐步学会调动五种感官、集中注意力、培养理解力、增强记忆力、提高阅读速度,轻轻松松成为阅读高手。即使是资质普通的读者,只要方法正确,就能让原来的阅读速度提高3倍。
12、《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本书与《麦肯锡教我的谈判武器》、《麦肯锡教我的思维武器》、《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貌似一个系列,作者虽同是日本人,但却不是同一个人。
本书是商务文案的写作指南,职场人士的必备武器。教人写作,也教人逻辑思考。写好文案,就要学会讲故事。书中有大篇副的细节描写,还有一些执行的方案,适合自我训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冯唐有一篇方法论,叫《我在麦肯锡学到的最有用技巧》:“进了麦肯锡公司,我被训练的第一个玩意儿是金字塔原则。后来证明,这也是之后诸多训练中,最宝贵最有用的玩意儿。”
本书中对冯唐提到的“金字塔原则”有着详细的阐述。
13、《把时间当作朋友》
时间管理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时间的象限管理开始,包括番茄工作法,实际运用起来,我们都会受益匪浅。
与以往的时间管理方法不同,李笑来从人的心智入手,教你如何用心智和时间做朋友。学会控制自己,才能控制时间;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时间。
除此之外,这本书里还谈到一些细节,零零碎碎,不厌其详。我怀疑自己现在已经不能看时间管理这类的书,但拖拉的毛病始终没有得到改善,非常困扰,叫人头疼。
看一本书,如同做一件事,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14、《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最初发表于1900年,被誉为精神分析第一名著。
当初看的最多的就是“周公解梦”,无论其有没有科学道理,往往在做梦以后,都会拿出来与之对照,想要找到周公对梦的启示,一旦是那些恶梦不祥的预兆,给心里带来的阴影却是持久不散。
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终于在周公之外给予了世人更为科学的解释。意识、潜意识,欲望以及行为,梦的成因,梦的要素……看完之后,如同拨云见日,可把书放到橱里子,心里却又弥漫起层层的迷雾。因此,只好拿来再读。
这是一本能让你学会了解自己的书。它犹如一面镜子,教你看清梦境,也就能一窥未知的自己。虽然是一面镜子,却不是《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你尽管放心地前面照完后面再去照。
15、《为什么读经典》
为什么读经典?
这个问题提的真好,我也曾经问过别人,为什么读经典?每个人的回答大同小异。
看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书,被他的才情所折服,他的阅读之广,见解之深,令我汗颜,从今以后都不敢轻易去写那些见识浅薄的读后感了。
不过,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去读经典呢?那些“晦涩”的文言版的经史子集自不必说,即使当下一些堪称经典的书籍,读的人也是越来越少。
如果一个当代作家不能把自己的阅读织入这张花毯,那么,他想把自己的作品织入这张花毯也即成为一位大作家或有意义的作家,便是痴人说梦。当一个作家开始争名夺利了,其固疾可能就是他的写作无以为继了,他的资源匮乏了,而你细心检查他的身体,可能发现他身上缺乏的,就是古典作品的营养;当一个作家转行了,停笔了,重复了,水准下降了,变坏了,恶化了,你不用细心检查,他脸上的愁云惨雾早就告诉你,他患的又是古典营养缺乏症这一流行病。当代作家的匮乏即意味着他们不能把当代读者引向更深广的经典,遂令读者的品味愈来愈浅薄,结果是造成全社会的文化水平下降。——《黄灿然:为什么要读经典?》
韩寒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得出来。
因此,多读书,读好书,一定会让在不久的将来才华横溢。即使成不了作家,也赚不来大笔的稿费,但至少可以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此,让你的气质卓而不群,让你的智慧温馨又从容。
最后,再补上一本给大家:
《苏菲的世界》
这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入门书,我在中学时看了一半,后来的日子里看了剩下的另一半。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信中提出了这样疑问——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由此开始,在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了不断地思索和追寻。
台湾作家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似乎受到了苏菲的启迪,同样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苏菲眼中的世界显然更加丰富多采、深邃广阔,也更加神秘,更有诱惑力。
“……众所周知,这是一本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小说,比罗素大哥的《西方哲学史》要好看很多,而且情节离奇,在书写到一半的时候出现了令人毛骨略微悚然的情节:一个人的世界存在于另一个人的意识中,此人最终逃出了他人的意识,而这一切还是在第三个人的意识之中。”
貌似荒诞离奇,就像“你是谁”这种有点无厘头的追问一样,不知道哲学家们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吃饱了撑的……
但是,多读书,读好书,你真的不会吃饱了撑着,你只会越来越有力量。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