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我成为伟大的读者链的一部分:奥勒留读柏拉图,然后奥勒留去世了。弥尔顿读奥勒留,然后弥尔顿去世了。现在我坐在床上读弥尔顿。
知识焦虑症这东西,多发于中产阶层。上流阶层不在乎,贫民阶层也不在乎。处于两极的这两种人群,对读书的兴趣总是不能持久,他们有时也会摊开书,但根本不打算认真读,除非是引人入胜的神话或侦探小说。
只有中产阶层,为了成为所谓“大人物”,孜孜不倦地奋斗一辈子,甚至不惜假装斯文、蒙骗与歪曲。
——最近看了什么好书?
——没有啊,你呢?
——我在研读德国哲学家的著作,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物质的倾向只能限制,决不能完成或满足。”
——嗯,这句话来自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卷2.21第13段。
……
在如今,读书是一种显摆:看,我读的书比你高级!已经没有多少人是真正为了获得阅读的快乐而读,很多书就此成为“传说”中的书,人人都在谈论,却未必去读它——这就是今天的现实。09年的时候,“世界阅读日”网站做了一个“最常被谎称读过的经典书”评选, 42%的人选了《一九八四》,高票当选装B书榜首。
类似的榜单《卫报》也做过,那些重复出现的、人称“我不骗你,这些书我真的都读过”的作品一共有八部,分别是:《一九八四》《战争与和平》《远大前程》《麦田里的守望者》《魔戒》《杀死一只知更鸟》《罪与罚》与《傲慢与偏见》。当被问及为何撒谎,他们表示,主要是为了给谈话对象留下深刻印象。
只是,即便读过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
许多人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但读书与气质和修养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儒林外史》里,我们看到那么多满腹诗书的文人却一副酸腐相,在鲁迅的小说里,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四铭满口仁义道德,你想有他们那种气质和修养吗?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只是获取知识,而知识和能力,技能,智慧之间还隔着崇山峻岭。这之间的鸿沟,需要用你的思考,经历,历练去填充。所以罗素这样说,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
你自以为知道很多,然而也就只是知道,其实你什么也不了解。就像王语嫣对各家各派武学了如指掌,却还是丝毫武功都不会。
在以前,大家其实都觉得读书是没什么太大用的事。老子讲的“绝圣弃知”,庄子所谓“古人糟粕”,韩非子说儒者“藏书策,修文学,用之则国乱”。秦朝是“何必读书”发展到“焚书坑儒”。说话一向很直的王充,就讲汉人只会捧着简册诵读,不能贯通实用,你就是背上千篇,也是鹦鹉能言而已。
贾平凹说过:“不要以为读书是最崇高的事情,如果脱离了生活只是纯粹读书,还不如去路边卖油条。”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如今的读书,是个人兴趣,是自己选择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而无关高低贵贱。
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书读得多的人,至少可以学会如何应付惨淡的人生。
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著有《慰藉》一书,他写道: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哲学的作用就在于,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可能发生,从而随时作好准备;第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它们未必那么坏。
哲人之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一切苦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塞内加是说到做到的。他官场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凉的科西嘉,始终泰然自若。最后,暴君尼禄上台,命他自杀,同伴们一片哭声,他从容问道:“你们的哲学哪里去了?”
读书当然不能让人不死,但至少可以让人在死到临头的时候,有一份从容。
也许不读书你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我知道,你一定在某个时刻会很想读书,就像某个时刻,突然很想吃一样吃食似得。
我始终相信书作为陪伴人类千年的一样事物,不会那么快消亡。而读书,就像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一样,是根治在人们心中的善念。虽然这善念一闪而过,就被电视剧,综艺节目占据了。但你书架上那几本从没读过的书就证明了,这个念头毕竟还在你心里。
我相信,人本能的好奇心,对他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眷恋,都是深埋在心底的。只要这些善念还在,我们就不会放弃读书。
而这一点人性的光,我想就是读书最大的用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