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huanhangedu)
文/Sophia 肖
全文3201个字,阅读时间6分钟
这么多年,经手了不少金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发展咨询案例,观察到这些在中国职场上最活跃的这批职业经理人的年薪绝大部分都落在这个区间里:30万-300万。
也许年薪30万在当今市场化的商业管理领域确实是一个界限,线下的同志们还在为成为“人才”做着卓绝努力和审慎抉择;而年薪300万以上的,一是本来绝对数就少很多,二是300万以上的部分,基本跟人才本身的能力水平的相关性已经不强。
在过往的咨询案例中,年薪30万到100万的占了绝大多数。
从三十万到四五十万,再到七八十万,再到百万,每个层级的跃升都是一场up or out的激烈角逐。一份百万年薪,犹如商业世界里职业赛场的一枚荣誉勋章;每一枚勋章的后面,其实又有好多能力相当但时运不济的同场队员。“百万年薪”或多或少成了无数职业经理人心中的一个标杆。
那么年薪30万和年薪100万的职业经理人比较,核心能力有又哪些差异呢?
01 .核心差距
差距各种各样,但核心的至少有二:商业管理能力和抉择能力。
前段时间,中印关系微妙敏感时期,中兴国际前驻印度CEO汪涛发了一篇文章,叫“中印对比,中国人的管理能力差在哪里?”激发了不少讨论。笔者以亲身体验和数据确凿指出了中印在管理能力上的差距,虽有褒贬不一,反对众多,但500强排名前列的跨国企业中,全球级的、第一梯队的职业经理人,确实印度裔的数量比华裔要高很多。汪指出“在印度所有高校毕业生中,学习MBA也成了一个默认的必须选项”,可以推演印度人的商业管理能力比华人要高,所以在全球化的顶级职业经理人梯队里,印度人会更多。
我曾经在一家全球FT500强企业负责中国区的战略及投资。当时的全球战略雄心勃勃,在几乎所有战略市场都有布局,同级别同事很多曾在华尔街战功赫赫。公司员工人数不多,但却来自100多个国家。无论是总部还是全球各大市场,随处都有印度人的身影。所以汪涛文章里的不少观点我感同身受。执行能力、勤奋程度以及具体领域的深度上不及华人,但语言表达、沟通技巧、能力复合性上确实有不少优势。
抉择能力更直接。俗话说“选择不对,努力白费”。我们过往理念里不少关于努力的研究,但世界已然纷繁复杂,选择众多。当年毕业时潇洒拒绝BAT高薪OFFER的同志们如今中年换行,如果还想进到互联网第一梯度的BAT,其难度可就百倍不止了。
02.商业管理能力是什么?
提到“商业管理”,自然不少人会想到商学院和MBA。的确,不少优秀的商学院对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设计上确实在学生的商业水平和管理技能的提高上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尤其是核心模块确实非常必要:如经济学、市场营销、战略分析、财务会计、投资、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实践性的课题,尤其站在人才发展的角度,系统的学过这些,很多实际问题理解起来简单直白很多。
商业管理能力其实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一个朴实而基础的商业逻辑公式,可以比较形象地来辅助阐明这个道理:
“利润=营收-成本”
- “利润”就是你的工作给企业创造的价值增加额;
- “营收”,公司整体“商业收入”中由你的工作直接创造的部分;
- “成本”是就是公司支付给你的薪水。
跟客户接触度最高的前台类型的职位会体现得非常生动直接,如一位销售经理,年薪(至少包括基础薪水、年底奖金以及销售佣金)是30万还是100万?其实就直接看他/她为企业的销售额的贡献值。比如一家生产大型医疗器械的高科技企业,器械单价100万,客户都是三甲医院,一个华北区的销售经理,一年成功销售10台,那直接营收创造就是1000万,如果公司的整体利润率已知,其实后面的数据就很容易算出来了。
现代社会的雇佣关系其实很大比例已经是商业合作关系,公司更像一个平台,雇员们这个平台上朝着一致的方向努力,尤其是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君子和而不同”,内涵层次更加丰富的年薪概念,更能体现出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所以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份事业,像经营自己的企业一样认真经营,仔细想想自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才能有真正的底气去谈那份实实在在的年薪。
商业管理能力讲究刚柔并级,像人际相关的软性技能尤其重要。商业世界是人类世界,企业是人的企业,人类客户才是企业的衣食父母。而非人际的部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AI时代的到来,比重会有所下降。所以在所有的商业管理能力要素里,人际能力值得在此特别强调一下。
03.如何能高效提高商业管理能力
第一, 先学后做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也可以称之为1.0版本学习,基本等同于读书,是一个上课、学位和考证的过程,差异无非是在校的时间跨度、授课者的权威,以及机构的名望,以及由此派发的学位及各种证件等“硬通货”的坚挺程度;于是乎,读名校商学院MBA或商科硕士,或考CFA 、公考律考等就成立了职业经理人的“学习”存在。
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肯定是系统化、单位时间的知识获取量也大,而且如果是全职读书,还能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清净和专注,以及同窗学友真挚感情得以建立的良好基础。然而,“读书”的学习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相当高,这种二手三手知识的价值折扣率高,尤其对商业管理这类实践性领域,必然书上得来终觉浅。
第二, 做中学
本着实践出真知的美好原则,古来就有师傅带徒弟的优良传统;当今社会各大企业也非常流行导师制、管理培训生计划、轮岗制度等人才培养机制。这样的学习模式,对于技能型的能力培养确实不错,很多相对单一可以熟能生巧的技能、产品及服务也比较成熟且固定,发展速度已经相对平稳的企业,对于具体的职位是没有问题。
但对于需要应对复杂环境,处理复杂人际及事务的中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商业管理能力的习得,还是相对有限的。何况师傅带徒弟,也得有师傅,还得是个好师傅;实践出真知得有实践机会和条件,比如飞行员不可能开一架真飞机天天练习,外科医生也不能在真病人实践手术练习。
第三,做了再说
第一代企业家们,历史机遇很好,但那时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无前人经验可寻,何况他们大多读书不多,学习的策略只能是做了再说,反正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
成了就总结经验,败了再汲取教训,从头来过,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快,但代价非常高,市场条件好或某方面有绝对优势者,也胆识出众者,如果时间有限可以一试。互联网行业里曾流行过一段“小步快跑,敏捷迭代”的大多技术出生的活跃创业者,自称“连续创业者”确实把这种学习方法实践得不错,然而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绝大部分以管理为使命的职业经理人。
第四, 边做边学
技术高速发展,让知识本身变得易于获取很多,经济加快速度也让机会出现的频次提高,社会活跃变化让每个人迭代了自我认知。以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很多领域的河东河西格局几乎是三年一换。
想象一下,AlphaGo Zero只用了40天时间就将它哥,那个曾经战胜李世石的AI划时代英雄AlphaGo,以100:0的战绩全面击溃。这40天它都是怎么学的。作为人类的我们也得革新一下自己的学习模式,单线思维地学海无涯,田园悠闲式浪漫推进怕是不合时宜的呢。
对“学习”的认知,我们需要尽快晋级到3.0版本,即边做边学。这是一个整合了实践体验、先行者借鉴以及传统学习方法的全方位的多维学习和提升过程。
学习 = 实践 + 借鉴 + 系统学习
我们以一位过了30岁一家中型互联网企业位于企业中层的产品经理举例。
-实践,最起码是在目前的岗位上8小时内高效率的投入,也高效率地产出,产品经理犹如该产品的父母,产品这个宝宝怎么生出来(规划,调研,架构,定型……),怎么养大(即运营的全链条),怎么前程光明生活幸福(市场、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一半是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另一半又是对陌生领域的探索;
-借鉴,其实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找做过的人聊聊,与相关领域的人合作,从已做过的企业/个人/项目中获取经验,无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所以经常参加目标行业/领域的过来人的实践分享是非常高效的学习路径;
-系统学习,说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之所以千百年来所有人类都乐此不彼,系统学习还是有其价值,前人总结的高度和深度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社会,确实没有必要一定在校园,也不是一定要读具体的书。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定制一个MBA项目,根据自己的情况是设计课程架构,选择学习渠道、管理学习过程、同时还得挖掘案例,项目设计,结实同学……
04.战略抉择能力
战略抉择能力重要性之高,有着一票否决的战略级意义。
战略类的问题是方向性问题,重要且复杂,是一个对双商要求均高,智慧谋略加胆识魄力的综合过程,既有对(潜在)机会的行业、企业、职能领域、文化、团队的综合剖析,也有对自己天时地利人和的全方位平衡。在过往的咨询案例中,关于职业定位选择的也不在少数,就像是一家企业面临关键战略抉择时也会去寻求麦肯锡等战略咨询顾问机构帮忙诊断梳理并协助做出最优的战略决策一样。
综上所述,年薪30万新晋管理层的职业经理人,如果设定了百万年薪的职业发展目标,最基础现在可以开启立体高效地“学习”模式,日积月累提升自己的商业管理能力。
相关文章:
欢迎关注:
知乎机构号:换行edu
换行微信公众号:huanhangedu
换行官网:www.huan-hang.cn
换行新浪博客:换行edu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