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上刷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发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你知道自己的生命所剩无几,你会如何选择度过你那最后一段时间的日子?
类似的问题见过无数次,有点鸡汤味。但吸引我的,是她那简单却真挚的回答: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会选择放下手头上的一切去环游世界。但最近有了新想法,现在的我可能会选择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完做好。
看完朋友认真对待的那个问题,我开始思考,如果是我自己,又会作何选择?
02
其实也是缘分,很久没看过朋友圈了。而今早之所以能看到那个问题,是因为昨晚感冒加重后不得不吃药,导致10点不到就睡了。今早起床后想想,10点睡觉,在最近两三年的记忆里,大概是从未发生过的事。
虽说是知道自己身体的状态,但昨天那平凡又普通的一天,与往日却是没有任何差别。
上午依旧高效处理了不少工作,想着是下午的工作量就可以少一些。可到了下午,好几件事又一下齐刷刷的砸过来,根本没有给任何喘息的机会。几个群内有朋友艾特了自己,等点进去时,发现话题已换,只好回复之前确实在忙。
晚上一如既往会选择处理信息,回复几个职场相关的问题。正计划看书时,两个月未见过的好友发来私信想着出来聚聚。我拍了桌上的药和书的照片发送,说改天专程约他,他说正好开了车,直接来接我。小小的挣扎的过后,我发了一条语音。大概是从那变样的声音里知道确实没有开玩笑,数落我一番后说好好休息。
昨日的一点一滴过于平常,以至于直到今天看到朋友圈内的问题,才发现自己也变了。如果某天不是感冒而是其他什么,心里想着的,大概也是如何先把身边的事和人安排好,而不是去完成自己所谓的想做却一直未做的事。
03
早些年,在李开复还只是那个工作达人与令人羡慕的CEO时,所有平台关于他的动态,都是传递人就该拼,要干事业的人哪能像普通人那样休息。几年前一次癌症治疗之后,在公共场合,他的发言永远是身体第一,事业第二。
依稀记得,大学那会作为李开复的忠粉,我买了他的《微博:改变一切》后也开始玩微博。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位人生导师一下有了360度的大反转。我不懂,有人称之为死神,并配上一句"极为正确"的话:没有经历过死亡笼罩的人,是不会明白的。简直对极了。
现实或许也是罗生门,一件事物,众说纷纭。但现实也许并不如罗生门,即便是罗生门里的每个人,也会为自己的说辞力争到底,即便死,也不会轻易改之。因为他们明白,高明的骗术,是先骗到自己,自己信了,他人才能信。而不是一夜之间,因为个人发生的一些事,就决然否认过去的自己所一直坚信的真理。
04
记得《琅琊榜》里有这样一幕:玄镜司首座夏江,抓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梅长苏,问他,你怕死吗?梅长苏回答,怕。夏江说,怕死就好,一定要记住了,人死了,可就什么都没了。听到这句话,梅长苏哈哈大笑,夏江不懂。
夏江自然不懂,倒不如他将生死看的最重而不懂,毕竟厉害如梅长苏,也一样怕死。夏江不懂,是因为他还有遗憾,有些事他一直还未能去做,如果生命有明确的期限,他才会想起。而梅长苏则不同,孤身任由夏江带走,是因为他的每一天都在做自己想做和要做的事,没有什么是非要等到某个时候的。
0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社会永远是分阶层的。这也注定了,不同人们的生活状态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一生什么也不用做都不愁吃喝,有的整天到处奔波也只是忙于生计。但每一个在自己那有限的可能性里,去不断开辟新的边疆探索更多可能性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从先天因素,到后天选择,每个人的生活姿态,他人都没资格去点评。让工作的人去工作,让生活的人去生活。
只是,忙于这或忙于那的人们,在本能的运作机制下,会误以为自己是生活里的大多数。偶尔,当他们缓缓抬起那因长期埋头导致发酸的脖子,会对周围同样有着疑惑双眼的朋友说,"你看,那有一个跟我们差不多的人,可是他了无牵挂的样子,看起来好像有点奇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