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大夫一辈子都在和子宫打交道,从产科到妇科,不管是怀孕,还是长子宫肌瘤,都难逃这一亩三分地。其实在很多女人的眼里,子宫甚至比卵巢更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倒梨状的器官,还是一个孕育生命的场所,它是一个女人的护照、证明以及个人身份的标志。“拥有”它的女人常常因为它的损害而感到痛苦,或者在身体垮掉的时候,期盼能有奇迹发生。
去年年终,我们组收了一个特殊的患者,据说是某知名医药企业高管,既有貌又有才的社会精英,说她特殊倒不是因为她的疾病——宫颈癌Ib1期,而是因为45岁的她还坚持要保留子宫,在门诊多次强调如果要切除子宫,她选择放弃治疗。按她的疾病期别属于宫颈癌早期,想保留子宫也不是不可能,只不过要冒很大的风险,首先她已经45岁了,马上进入绝经期,目前已经有一个21岁的女儿,也没有再生育的需求,况且子宫上还长了2个大肌瘤,切了它可以绝后患。如果选择做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后可能出现很多并发症,比如癌症复发、宫颈狭窄、排尿困难等等,一旦发生,更是得不偿失。
住院以后再三劝她权衡利弊,甚至多次想先请心理科评估一下她的心理状态,但她丝毫未动摇当初的选择。手术最后如期进行,如此高难度的手术由主任亲自主刀,腹腔镜下先清扫盆腔淋巴结,在把宫颈旁边支配膀胱的神经一一游离,再把倒梨的头——宫颈切除,将两个残端吻合,最后剔除两个大肌瘤,手术足足耗时6个多小时。术后更是一波三折,先是发烧、排尿困难,尿管带了半个月,继而3个月的时候因为宫颈狭窄,每次月经都流不出来,导致宫腔积血,再次住院疏通。曾经问过她,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她摇摇头。妇科每天都会有患者因为疾病而切除子宫,在医生看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而在那些丢失子宫的女人看来,简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一个医生一年可能切除100例子宫,而每个患者只有一个子宫。因为人们在健康的时候从来没有揣摩过身体与外界的关系,只有在一个人生病时才会去思索生命的价值,一个人丧失了身体的完整性,才意识到肉体的完整性才是一个人自我之所在。
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受益也许切除子宫是正确的选择,而违背内心意愿的选择可能让她抑郁很长时间。郎院士曾说过,医生不该是只会拿手术刀的工匠,制定手术方案还要从患者角度考虑,体现个体化治疗原则,才能将医学从科学上升到艺术的境地。之前我总是一知半解,认为只要按照诊疗规范做就是完全对的,然而书本上的知识是固定的,每一个患者都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个体,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切除任何一个子宫。
子宫保卫战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是个瘢痕妊娠患者,31岁,两次剖宫产史,听从婆婆建议不做绝育,没想到这第三次怀孕,孕囊着床在切口的位置,就像一颗种子沿着切口裂隙扎根,向盆腔凸起,向膀胱植入。瘢痕妊娠一旦诊断就要终止妊娠,它的凶险不仅在于穿透子宫,如果流产更容易发生大出血。
经历过大出血的手术才知道什么叫浴血奋战,血就像水管里的自来水,顺着手术台往下流,衣服上、鞋里都是血,瞬间就丢失人体一半的血,马上就会进入休克状态。我这新生牛犊已然也心跳加速、脑袋一片空白了。主任就是主任,临危不惧、有条不紊的指挥战斗,迅速转腹腔镜手术,看到上次子宫切口位置就像烂西瓜一样糟脆,一碰就破,紧紧贴住膀胱,这哪像一个子宫啊!当初跟她夫妻俩术前交代时就签字,如出血多需切除子宫,但是主任叹道:“31岁切除子宫实在可惜,能保尽量保吧!”为了这句话,手术从下午四点一直到晚上11点,七个术式,站的都快虚脱了。术后曾跟患者开玩笑,一定要好好爱惜你的子宫,为了保住它,你不知道费了多大劲。
不同的两个故事而结局相同,前一个是患者坚决要求保留子宫,后一个是医生千方百计帮患者留住子宫,归根结底体现子宫对于一个女人的重要性,在保卫子宫的战斗中,不光靠医生,还需要每一个拥有子宫的女人去爱护她,要避免流产,不要因为怕分娩疼而去做剖宫产。“子宫如果不生孩子,就会生瘤子”,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就赶紧结婚生子,不要等到长满肌瘤而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