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德国学者滕尼斯指出,个体与个体在一个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中会形成更加强有力的、结合得更加紧密的关系,于是他用“共同体”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特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彼德.圣吉认为,共同体的原始意义就是一种分享式的生活。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把人既看做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特个性的主体性存在,也看做是一个具有合作性的社会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出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不断成长,才能真正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学者萨万尼认为,共同体是个体的集合体,这些个体基于自己的意愿而紧密结合起来,共享一些观念与理想,个体之间相互分享共同的意义、情感与传统。他倡议将学校的隐喻从“组织”转换为“学习共同体”,认为这样的转向将激发教师、学生、领导层的动机,为学校的运营管理带来重要的变化。他强调指出,共同体的建立必须成为任何改进学校的努力的核心。
教学研共同体,是教师在相同环境中,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行组织的,旨在通过参与、合作、反思、对话、问题解决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团体。
在这个团体中,教师在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理解知识、如何看待教学、如何理解师生关系、如何理解学习等问题有相对一致、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即有共同愿景。
在这个团体中,教师自愿参加,平等参与,有经常的交流与对话,教师经过反思而形成的专业意见能够获得同事的尊重、接纳和认同,激发教师高层次的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觉、营建教师发展的专业氛围,满足成员强烈的依赖感、归属感、自信感。
彼得.圣吉指出,合作研讨中可以形成两种共识:一种是向下聚焦型的共识,即在各种个人观点中找出共同的部分,建立起大家都同意的共同立场;一种是向上开展型的共识,即寻找一个比任何个人观点都大的景象,来建立更高层的共识。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对一个较大真相的独特视角,如果我们彼此能透过别人的观点来向外看,则每一个人都将多看到些自己原来看不到的事物。
教师被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这造成了局限,影响了探索和学习。复杂的变革,需要许多人自觉地工作、解决问题并且投入到共同的集中的行动中。
改进学校的实际问题,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就必须先改变教师的行为和信念,而我们之所以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式,一定与特定群体的行为方式与思维取向紧密相关。所以,必须考虑教师团队的学习与改变,而不能妄求单个教师态度与行为的改变。只有共识的形成才能真正推动教师的态度与行为转变。教学研共同体就是教师群体自觉构建的扎根教育生活,通过合作、对话、共享以解决具体、微观的真实问题而达成共识的平台。(18.3.19《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