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个想法已经很久了。每天记录自己的读书或学习所得,并发布出来。
阻碍一个人行动的理由往往层出不穷:担心没有时间,害怕无法坚持,觉得还没有准备好,或是做的还不够好……而我也的确是因为这些原因而几次止步不前或徘徊往复。
直到今天。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天时地利人和,电光火石之间,突然就会有一刹那的勇气和神力,告诉自己,开始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一刹那的顿悟,在Scalers的《刻意学习》这本书里,被他概括为“情绪意愿和触发点”。他提出,“行动有时需要情绪触发。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要去做一件事情,一瞬间被点燃,行动就启动了。”
其实,这样的“点燃”看似偶然,但也需要很多充分条件。就像我们之前学过的那样,燃烧的条件有三个: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达到着火点。也就是说,自己要有这样的意愿,而且要积累到一定条件后,才会在特定情况下被某个火星一触即发。
回想自己的情况,的确也是这样。在意愿上,很长时间以来我已经强烈意识到行动、学习和输出的重要性;同时,现实的困境、情绪的累积和知识的不断吸收则在酝酿燃点的到来;直到被这本书带来的火花引爆,怒放。
除了情绪触发点之外,之所以真的能迈出行动的第一步,我觉得还有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是榜样的力量。简单来说就是,既然别人能做到,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比如这本书的作者Scalers,就用1000天持续行动带来几何级数成长的经历,提供了一个最富激励性的案例:
从2014年1月起,我每天写一篇文章,到2016年9月,总共写了1000天。回头看这三年积累的文稿,有100多万字,但这三年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除却这些积累的文字,这1000天的持续行动带给我更多的是理念层面的改变和认知的重大升级。我做了一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经历。
既然他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不能试一试呢?
二是操作的方法。就在写这篇文章前,我又遭遇了犹豫这个老朋友,他又苦口婆心地说,“每天写一篇文章,怎么可能呢?哪儿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三分钟热度的事情你做了也不是一次了,这次难道又要啪啪打脸吗?”
几乎就要被说服了。还好看到了Scalers提出的“资源投入和优先级”理论:
行动就是做事情,而做事情本身就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我们本身就没有多少这类资源的时候。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要持续做一件事情,我们能做的也就是把这件事情排到足够高的优先级,不断提升这件事情的权重,直到我们能够确保这件事情的完成。
是的。把一件事做好,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如果能确保每天把这件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优先处理和完成,似乎看起来就没那么困难和不可能了。就像如果能把健身看做是与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的事,就会自然而然地每天运动一样。
Scalers还用一个形象的“火苗”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对于长期散漫的人,如果要焕发行动力的光彩,就像在黑夜中拯救快要熄灭的蜡烛火苗,你必须停下手头的所有事情,用双手挡住气流的扰动,小心呵护,让火苗烧得更旺一些,这个时候才有可能点燃草原。而如果你想同时救两个火苗,很有可能两个都失败。
促成行动的第三个因素是目标的细化。一项任务或行动,最终都要靠目标的拆解、步骤的细化,才有可能真正在现实中落地。
之前曾看到一个理论说,如果能通过细化和分解使70%的事情变得可知可控,而不是把70%的事情付诸不确定,那么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回想一下之前真正完成的事情,也的确是靠这样的拆解才得以顺利坚持的。
至于在这样的过程中,如何不过多关注和在意“强即时反馈”,如何耐住寂寞坐住板凳,感觉又可以再写一篇文章了。
最后,再放一段让我很有感触的文字,作为我们共同的激励。
因为迷茫、压力大、不开心,所以我要如何如何。其实这些看上去是一种现象,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结果而非原因,我们只是在还过去欠下的债而已。过去的某个时刻我们没有全力投入,没有付出更多的心思,没有做更多的事情,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就按照一种“将就”“默认”的配置,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当下。如果我们不从现在着手的话,那么未来就会沿着现在的“将就”轨道继续前行,未来会继续还现在欠下的债。如此循环,延续下去……所以,如果现在你感觉每天都在凑合、不开心,那么一定要行动起来,如果不额外做点什么,在未来,这种感觉一定会继续下去……
如果读到这里,你仍然处在一个慵懒无聊的状态,仍然在寻找行动的力量,我希望这一触发点能尽早来到,这样的话,我们的相遇会更有深度。
微信公号:读舒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