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场婚姻,任何一个家庭,都有权力的博弈。
嫁给老公13年了,在这个家庭里,我做了11年的 “儿媳妇”,做了2年的 “媳妇”。为什么?因为结婚的11年,我家的权力中心不属于老公,公公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婆婆信奉的是“顺者为孝”,所以,作为刚进入这个家庭的我,又不喜冲突,自然首先要满足的是公婆的标准,大家才能相安无事。
之前,每次看到有关婆媳话题的文章,我都感同身受。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台湾的女性,长期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各种压抑和不快,和老公多次商量分开单过,老公都以孝顺的名义不同意,这位女性性格懦弱,最后竟以癌症患者的身份住进了医院,老公问她有什么心愿,她说,就想和老公、孩子一起,在医院这间病房里度过最后这段时光。这是多辛酸的心愿!一个女性竟然只能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理所当然的幸福,这真真是印证了“为什么生癌症的都是好女人?”因为好女人学不来向外攻击,只能向内攻击自己。但不同于一般的恶婆婆,我的婆婆是个很好的人,可我们同样也面临了压力。
一、角色介绍
通过上面的表,大家可以看到,我和婆婆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所以“娶个媳妇像妈”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当我们以彼此的相同点相处时,则一片和谐;但当遇到彼此的挑战时,则生出诸多纠结。这十几年也是我摸索如何化解这些挑战的十几年。挑几个典型事件,供大家参考一下。
二、事件表征
太爱说话
我和老公都是高校老师,也都攻读博士,儿子小学,我们全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尤其是深度思考的学习。因此,我们家没有沙发和电视,客厅和餐厅里一共放了四张书桌和一面墙的书。婆婆每次来我家,从她一进门,就开始说话,然后不论她在家里做什么事情,都是一边说,一边干,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语言冲击让我们真是心累呀。拣个合适的机会,老公跟婆婆笑着说:妈,从你进门,咱家99%的话都让你说了。孙子也表达过: 奶奶,你能等吃饭前再过来吗?而我则选择干自己的,随她去吧。
太需要别人的肯定
常记得我以前下班回到家,她一见到我,就开始告诉我,她今天做了哪些事,超级有顺序感,一件都落不下,我都佩服她这样的记忆力。有时,我不累,就要赶紧表扬,妈,你太好了!但是如果我上了四节课,嘴里真是一句也说不出来。如果她做了菜,你只要尝过,就要立即表示好吃,否则,即使我们真得把菜吃光了,她也会认为自己做的菜不好吃。她明确地向我表示过,干多少家务都行,只要说她好。这个要求看起来不过分,可是大家在一起生活一辈子,每天不管自己什么状况,都要给予对方赞美,其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甚至曾经在脑子里出现过最怪异的想法:把她每天说的话录下来,用内容分析软件做个分析。我预测结果是:妈不是在要表扬,就是在进行自我表扬。呵呵。
以爱的名义控制
婆婆的控制无孔不入。控制孙子,什么时候喝水、便便,吃饭时多吃什么菜,她都要管,而我认为这是一个连低级动物凭本能做到的,根本不用干涉;控制公公,公公是否锻炼,锻炼多少,吃饭吃几成饱,睡眠有多少,她都要管;控制我们:我们好像总也不能让她满意,衣服如果较少就洗,她会说浪费水,如果攒多了再洗,就是懒(可能不直接说我们懒,但会表达她不会攒衣服);如果今天她觉得热,我们也得跟着觉得热,她觉得冷,我们也得跟着觉得冷,也真真是“有一种冷/热,叫你妈觉得你冷/热”。印象深刻的场景是饭桌上,当你正享受排骨的美味时,她会说“她只吃了两块”。公公和老公就像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大吃特吃,而我则不知道是吃还是不吃,吃,不符合她的标准,不吃,违背自己的心愿。但这些控制,她都会给它们披上合理化的外衣——因为爱,所以关心。
金钱至上
在金钱方面,她是真真地配得上一个“节约”二字。孙子喜欢吃芒果,以前她总说孩子从来都不自己拿水果吃,昨天,我告诉她,你大孙子自己中午吃了个大芒果,本意是想告诉他,孩子会照顾自己的需求,结果,她来句:芒果这么贵,非爱吃这东西。每天到小区里,各种机会捡别人不要的东西,还有瓶子和箱子,结果,现在孩子现在为了讨她欢心,天天放学给她往家里带从路边拣的箱子或瓶子。出门买东西,带多少钱,也绝对不会花超过150元钱。我们出去旅行,不花她的钱,她也侧面表达“哪里都不如家里自在”。在她的世界里,钱就是用来存的。当然,她们这一代人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咱们也理解。
敏感
婆婆特别介意别人的看法,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她愿意做出任何她能付出的努力。婆婆以上的种种行为,能接受时,我们基于尊重都选择了沉默;但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们有时也会侧面地表达一下,因为,她是真的不能承受任何对她的建议,哪怕是善意的,哪怕我们的要求是合理的,任何一点建议在她那里都是对她的全盘否定,这对于她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伤害。如果她能做到,她愿意看天下所有人的脸色,而从来不关照自己内心的需求。她甚至从来就没活出过自己一天,她的价值都体现如何关照别人身上。这一点其实是让我即心痛又心疼的一点。
基于以上的事件,大家可以看出,婆婆是个付出感和索取感都很强的人,她需要你接受她的付出来证明她的价值,而实际上周围的人都能深深地感觉到,她是用付出向我们索取对她无条件的肯定。无边界的付出剥夺了我们的成长空间,无限度的索取让我们背负了沉重的情感负担。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你人,真得很好,可是和你在一起,我真得很有压力。因此,我必须要斩断我与婆婆之间的这种链接。
三、斩断链接,迎接自我
后来,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年轻人身上;另一方面,随着我在亲密关系方面的学习,我可以从更深的角度来看婆婆了。
武志红的《巨婴国》和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都表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和儿时的成长环境对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小时候,没有得到爱的孩子,因为自己的诉求缺少回应,从而为了获得关注和认可,会以他人的态度为核心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发展出假自我。假自我的三大重要特征是:第一,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因此,他人的感受重于自己的感受;第二,个人的需求有罪,因此他们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需要借助其他方式;第三,攻击性不足。
婆婆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姐妹四人,她在家排行老三,因为孩子多,家庭条件又不好,所以她从小得到的关注就很少。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她必须要通过自己的付出,讨别人欢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存在感。因此,当她在生命历程中因为奉行这一原则,而不断地获得赞美时,她更将其奉为信条。当我和她相遇的时候,她已经以这种方式在世界上生活了50年了。于是,当我面对她以上这些特点时,我感到了压力,因为我的原生家庭中母亲给的爱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得到她的认可,开始时,我也会用一定程度的假自我和其相处,但久了我自然也无法承受之重。具体体现在:第一,她在乎我对她的评价,我也在乎她对我的评价,所以我们小心翼翼,相互看着对方的脸色和心情做事;第二,无法在家庭中表达自己正常合理的情感诉求,生怕伤害到对方,生命力得不到伸展;第三,攻击性不足,不能维护自己的生活边界。
而我之前由于还没有解决好自己与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也无力回应她的爱。但当我不断深入学习亲密关系的知识,我与自己进行了和解,原本具足的爱回到我身上。我再看婆婆,她就不再是婆婆,变成了一个需要爱的孩子。她所有的行为都在表达一件事:我需要关注,需要赞美、需要认可,需要爱,而我只是她诉求的客体之一,所以她的行为是她儿时成长环境在其身上的投射,与我无关,那些语言和行为不再是为我的要求和标准,于是,我斩断了我与她之间的链接。面对她所有的语言,我不再感觉到压力,而认为这是一个生命体对爱的强烈渴望,而我现在可以敞开怀抱,接纳她,给予她。
现在想想,中国式家庭的轮回机制在我老公这个家庭中,于我们这一代结束了,这是一件幸事,因为,从我儿子这一代开始,他们都可以拥有自由的生命了。可对于婆婆来讲,她要经历我们结婚初期,儿子不再是她的爱的寄托的失落;她要经历这个儿媳会不会好好爱我的忐忑;她要经历为了让儿媳高兴,我要多做家务活,给自己套上很多的枷锁,这是个可怜又可爱的妈妈。现在,我的婆婆在我们不断地劝慰下,正走在尝试找回真自我的路上。她开始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生活,会尝试与自己进行友好地相处,也不再高频次地自我表扬和要表扬,金钱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觉得自己有资格享受更美好的东西,也不再那么敏感地看我们的脸色,看到她越来越活出自己,我真心地为她高兴,当然,寻找真自我的路还有很长,但我愿意与她同行,愿她的生命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