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职场必学的结构化思维(战隼)
常规化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并分类——设计具体议题——找出替代方案——评估替代方案——总结陈述
本书的结构化思维:
定义问题:把问题写下来并进行充分讨论;
提出核心建议:提出核心的观点和建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展;
选择结构:建立一个初步的结构框架,并将其视觉化;
创建故事:用故事思维把观点叙述出来;
讨论/打磨:与不同的人会面,得到他们的反馈并修改提案;
选择重要事件:重新审视框架,找出有力事件;
证明或推翻假设:通过分析来证明或者推翻一个想法;
整合信息:选择一个适合沟通对象的沟通方式;
分享想法:呈现最终提案;
本书提及的“结构化思维过程”跟常规方法的差异:
1.不断地重复与迭代
2.表述简练直接,迅速抓住重点(举例:电梯游说elevator pitch)
3.故事思维:想让别人立刻接受你的观点很困难,但我们可以去激发别人的兴趣,引起别人的注意力,触动别人心中关心的重点,如此运用故事思维,将沟通对象的注意力引导到你希望他们去看去想的东西上——你的核心建议。而且,在设计好触动点的同时,还要根据沟通对象反馈的内容,不断调整叙述节奏,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让沟通对象了解到你的核心建议和提案最终能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希冀:把结构化思维变成一个日常习惯。
前言:
作者所提倡的是一种基于假设的方法,它以核心建议为重点,建构条理分明的解释,并且获得利益相关人的支持。这种方法可能与你现在的方法大相径庭,那么你必须问自己:现在的方案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许你应该尝试一些新方法,或许你能借此得到你想要的结果——让自己的建议得到采纳。
第一章——高效工作法:如何正确的传递信息
你越擅长简化信息,你的想法就越可能得到支持。
以结果为导向,放下自己的目标,根据听众的需求调整内容。
高效沟通是可以习得的,而且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帕斯卡尔说过:“如果有时间,我会写一封稍短一些的信给你”。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不要冗言赘语却言之无物,说话应当言简意赅”
第二章——结构化思维:让工作变得更简单
结构化思维会让你的工作变得更简单,它能引导你筛选有用的信息,避免在无用分析上花时间。
我们两个团队的差别在于,他们呈现出了自己知道的所有内容,而我们只提供客户想知道的内容。
结构化思维过程:Question-Core Idea-Architecture-Story-Discuss/Refine-Facts-Prove/Disprove-Finalize-Share
重复与迭代是重要的且有意义的。
当你和上司讨论分析样稿或者部分演讲稿时,你通常只会写一些不那么精确的数据在其中,但是利益相关人却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你工作之后得到的一切结果。他们通常会询问精确的数字,对幻灯片的布局做出建议,然而此时你想讨论的是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或者叙述是否流畅。他们会认为你已经差不多找到了想法,而事实上你还差得远呢。如果你只是把他们带到小组会议室内,只是在白板上用手写出结构框架,那么他们会明白你还没有全面完成方案,此时他们会更倾向于和你讨论论证的结构,这样关键问题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想到为什么容易造成这样的误解,语言固然可以解释,但是肢体语言、环境和惯性思维对人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直截了当的开头+简介精确的结尾
(结构化简短的内容,考虑的过程用附录展现,时刻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
第三章——正确定义问题:减少无效努力
当我们急于寻找解决方案时,我们无法保证自己在回答正确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寻求建议却不告诉你为什么,你就必须要去询问其背后的原因。你需要让他们知道你是希望解决他们的问题的,但是为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先了解他们的目标。最后,你要把要求写下来,这是必需的,因为此后你就可以拿着确凿的想法去和利益相关人确认,直到双方达成共识,明确了问题“是什么”。如果你曾经因为没有在这一阶段认真核实而做出了方向错误的方案,你就会明白达成共识是多么重要。
一个好的假设应该是可以被验证或者被推翻的。如果被推翻,就需要去迭代,去找寻一个不同的假设。假设越清晰,验证或推翻也就越容易。
以行动为主导、能迅速捕捉价值的团队总是更成功,因为他们创造价值,尽管他们的第一次尝试无能无法带来价值。记住,当你埋头于分析的时候,你并不能创造任何价值。有时候你的资源有限,只能支持你推进一个想法。这种情况要求你尽量找到选项中的最优解。预先分析是可选的。
你需要把最初的想法记录下来,并解释为什么你选择了这个假设而非其他的。这些理性的思维过程都需要写下来,因为一旦你的第一个假设被证明不是最佳选择,你需要返回假设列表,然后选择次优想法,并将其带入思维过程。
第四章——核心建议:假设+触动点
好的核心建议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容易理解的假设和一个对利益相关人有价值的触动点。
让方案获得通过的关键在于——让沟通对象在乎它。而让他们在乎这个方案的最好方法是告诉他们如何推进这个计划,向他们展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结果。
(尽量避免使用宽而泛的限定词,去选择使用精确的,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产生)
确定一些指标的具体数值会让你的利益相关人更同意你的想法。
在结构化思维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把结果记录下来,这是你要遵守的规则。在此之后的步骤中你将会用到这一核心建议,写下来就意味着你的想法会成为后续的起点。“写”这个过程本身会促使你用准确的语言,因为我们倾向于在说话的时候用更多的语句去解释,但写作时用的词语又会有所不同。你的核心建议越清晰准确,你的沟通对象就越容易明白它是什么。写下来的核心建议会让你建构方案的过程更直接。
当你写下你的核心建议时,你需要确认自己遵循着“先假设,后触动点”的顺序。很多时候我看到人们会把触动点放在前面,然后才讲到假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首先引起利益相关人的注意。如果我走到你面前说“我们可以节约200万美元,通过...”我确实会引起你的注意,但是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我的本意是想让你注意到我的后半句话——我的假设,但是,把触动点放到前面让你只注意到了这个。当我说出“200万美元”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马上蹦出了一个可以节约开支的想法,而问题在于你脑中想到的办法和我想提出的并不一致。然后我将会面对这样一个挑战:我需要说服你抛弃你的想法,转而接受我植入给你的想法。这样引发的努力是非常多余的。
(与影响力法则:原因——结果,相吻合,我没有说不谋而合,因为我不确定这个思想是否来自于影响力法则的影响)
第五章——思考的逻辑:引导沟通对象得出你的结论
搭建框架的过程是将想法和概念按照一定逻辑分组、排列,目的是引导你的沟通对象得出你的结论。
(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有一块白板,一支马克笔,一个白板擦)
层形结构与列形结构
第六章——搭建框架:将信息结构化
记住,你搭建框架,是为了用沟通对象听得懂的方式来证明你的核心建议。
报告中的不同指标的占位符使用不同的字母。
通用框架——通通无用框架
评估指标:区别化和完整度,即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来自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
第七章——层次结构和列形结构:改变固有思维
当你初次接触你的沟通对象时,他们还存在着固有思维,而你的目标是引领她们到达你的核心建议。
(针对持反对意见的沟通对象,可以使用Yes,and法则来逐步攻破)
(考虑产品的购买人群时,要把产品的直接购买人和间接购买人都考虑到
第八章——故事思维:让沟通对象零误读
流畅的叙述对最终清晰而有说服力的沟通至关重要。
你的目标是让沟通对象零解读,因为很多时候解读是误解的源头。
背景介绍——形势变化——核心建议
内容叙述的理想效果是让沟通对象据此得出你想让他们得出的结论。为达到这一目标,你需要解释结构中每一层中的信息,并告诉沟通对象如何理解你分享给他们的细节。如果你不为他们解读,他们就会自己解读。
第九章——整合观点:探寻关键问题的答案
越早整合观点,越能有效防止做无用功,也能让你在决策会议之前就获得支持。
在开始讨论前,你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利益相关人列表。确定谁会影响你的建议。
这个想法的价值是否大到能激起人们的支持?
第十章——从草稿到终稿:用反馈优化方案
在完成最终方案前,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利益相关人沟通,你会感到疲惫,但由此得到的最终结果是经得起推敲的。
你对利益相关人收集越多的信息,也就越能够预测和处理他们的顾虑。
将无法解决的问题,设为“开放性问题”,并给出一些初步方案。
第十一章——收集材料:用结构化思维驱动分析
思考能让你更专注于收集那些那些让论证更严谨的事实材料,而非那些只是看起来有趣的内容。
第十二章——证明或推翻假设:检验最初的核心建议
分析可能会证明假设,也可能推翻它。而结构化思维过程的目的在于找到正确的答案,而非证明最初的设想为真。
每一个被推翻的假设,都能让你获得新知。
第十三章——选择沟通方式:将信息嵌入合适的传播载体
在最终沟通中,有一个需要时刻铭记的原则: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传播载体,内容多不意味着好。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传播载体,内容多不意味着好,无法取舍的细节信息,可以等到回答问题时再分享,f提前展示。
填鸭式的罗列细节只会让沟通偏离重心。
沟通应当专注于内容,以及用于论证它的分析或者事实材料,除此之外的任何信息都是多余的。
任何方案或者计划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
第十四章——分享信息:决定方案是否通过的最后一步
构建一个简洁有力的方案并不简单,它需要你能够洞察问题的本质,思考沟通对象的目标,进而提出一个直接明了、容易获得通过的建议。
你越能在特定的时刻了解沟通对象的问题,就越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用自己的想法影响对方。
沟通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很重要。
在答疑时,附录会成为得力的备用数据库,你可以用它来获得沟通对象的关注。
elegant pitch
(the end)
20180805于北京中信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