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的渴求,远比对面包的渴求更难与满足。
——特雷莎修女
缺爱长大和被过分保护长大的孩子的心理问题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是从不同的渠道而来的。但他们内心的感受是一样的无力和自卑,总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前行,这就像我们吃饭,不吃饭和吃的过多都难受。什么都讲究个恰到好处才舒服。
被过分保护长大的孩子,看似拥有了父母全部的爱,其实父母是隔绝了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父母举着‘爱’的大旗,温柔地把他们独自探索的权利剥夺了。父母强硬把自己的经验塞给了孩子,孩子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孩子一样没有得到爱。因为爱的必须是经过孩子自己探索、认可以后得来的,才是真正爱的力量。她在前行的路上,才知道哪些时候多爱自己,那些时候多爱别人。
所以他们被过分保护,就没有了这种分辨率,只是被动的接受父母认为好的东西,习惯一切听父母的。一旦独自遇到问题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只能找父母。因为他内心没有一个自己的标准,一样是没有安全感,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切听父母的。听不到父母的意见就不知所措,常常眼里只有自己,考虑不到别人的想法,这样长大的孩子,其实就是巨婴的雏形,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
我们的生活中有两种基本的推动力恐惧和爱。恐惧时,我们就感觉生活无望,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缺爱,所以我们才会恐惧,总觉得是自己不好。而当我们被爱时我们就认为生活是充满激情的,是令人兴奋的,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有勇气去面对。因为我们懂得爱自己,爱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爱,那我们就不能全心全意的爱别人。
我们只有爱足了自己,心里装满了自爱时才有力量去爱别人,才能明白花时间给予他人能量和支持也是进行自我治疗,这听起来很正常,因为从精神学角度而言,人和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我们爱他人,也是爱自己。
事实上大部分人无意识的关心他人,只是为了不去关心自己内心的感受需求和欲望。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怎样独自面对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们总是试图让别人开心,我们坚持这样做是无私的,而事实上我们只是不知道该怎样拒绝他人,并且希望他人也会用类似的方式来让我们开心。如果他们不取悦我们,我们就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就会埋怨他人或者觉得被利用了。因为我们认为‘付出是为了收获’,而不是单纯的想帮助他人。大多数自责都是与大多数人见到的行为和他们认为的‘好’和大众普遍接受的习惯不符所导致的。
一个人如果内心是恐惧的,是因为他心里没有装着爱。比如像一个从来不为自己而活的伴侣或父母,他们总是去取悦他人,而把自己放在最后。但如果他们的付出没有被别人看到,慢慢他们就会患上抑郁症或者其它他疾病。只有当他们能够学着去重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会去重视、关爱自己,就是学会自爱,让自己拥有爱的能力时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身体和生活都照顾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活的有价值。
如果一个人总感觉自己是个负担,或者是父母曾说过的不想要的人。这些人之所以产生深深的不安全感和无价值感,是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被父母认为是问题和负担。但因为年幼必须要依靠父母生存,所以他们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去服从父母。
因为长久与父母维持着这种不健康的关系模式,等他们成年以后,自然就学会了用这些不合理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就是一味的付出,总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好。
当自己有了孩子以后,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爱,就会把自己有的都给以孩子,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有时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分保护窒息,因为他真正需要的独自探索能力却没有得到。
那我们要想改变这种总是生活在不安全感的阴影里,就需要自己去突破,学会重视自己。卡明斯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在一个人人都想要把你变得不像自己的世界里做自己。过去我们总是在别人伤害了我们自己、感觉到自己没有价值的时候才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真的需要改变。不幸的人只有在情况变得糟糕透顶,完全失去控制时才会认识的
因为在没有学会重视自己之前,有些人总是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总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而否定自己,背叛自己,总认为我们对自己和身边的其他人而言都是没有价值的,也得不到任何欣赏。但事实,我们无论如何都不是真正的受害者,我们只是接受了有条件的赞赏、关注和支持。我们如果想去改变这种自我毁灭式的生活模式,我们现在就可以选择改变,先从重视自己开始。当然,学着重视自己的这个过程真的很痛苦,因为你要独自从那个黑屋里一个人走出来,路漫漫,需要很多勇气。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呆在黑屋里,时间太久了就丧失了去看阳光的勇气。但是我们想一想拥有阳光的那一刻的幸福,我们只有勇敢的走出来,这是开始重视自己的第一步。
尊重自己意味着要对自己说‘不’,要坚持自己的内心,善待自己,尊重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当我们不为了取悦他人而说话行事时,让我们学着勇敢面对任何可能的后果。让自己明白:真实、健康而幸福的生活远比冷漠无情的安全感、经济独立和物质享受重要很多。但是也只有我们受了足够多的磨难,才能够真正的重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