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闻罗辑思维和papi酱掰了,感觉就像听到当年结婚时就不被看好的一对儿夫妻离婚的消息一样稀松平常。
相信一定也有人像我一样,在他们合作之初就对这对儿搭档不怎么看好。有时,直觉的判断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何况对罗辑思维和papi酱的判断已不仅仅是直觉。
从罗辑思维60秒开播至今,我一直不折不扣地做着铁粉,并已打定主意准备从一而终,原因很简单,有用,受启发,省事儿。
当某天惊闻罗辑思维突然要和画风迥异的papi酱合作时,应该不止我一个人感到惊诧,因为接下来,实在无法确定这种试图雅俗共赏的画风最终的走向会是什么。这就像孙悟空某一天突然宣布要和观音姐姐结婚,人们免不了要猜度:他们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究竟谁的基因更强大?
好在现在有了答案,同时也让许多和我一样的人松了一口气。
这是个共生的世界,合作无处不在,资本在找项目,思想在找技术,产品在找市场,营销在找模式,但这些合作从本质上讲都是互补式的,就好比你有土豆,我有牛肉,搭配起来便是一盘好菜。至于份额,土豆的归土豆,牛肉的归牛肉,如此,简单明了,童叟无欺。
而罗辑思维和papi酱不同,他们不存在互补,因为都是靠输出精神产品来吸引受众进而占领市场的,说白了就是两个字——烧脑。
先来对比一下两人的广告语。
罗辑思维:
有种,有趣,有料。
其实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有料,有种,有趣”更恰当,毕竟,多数人首要关心的是“料”的问题,其次才是“种”和“趣”。罗辑思维把“趣”放在第二位,可见他还是很重视“趣味”的,毕竟,又要致力于普及那么高深难懂的专业知识,又要吸粉有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趣味”就像菜里的味精,没有还真不行。这大概就是他最终能与papi酱合作的基本动因。
再来看papi酱的广告语:
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美女如云,因为去韩国的越来越多;这个世界才女也貌似越来越多,因为平权教育的实施使得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才华除了先天的悟性,更需要后天的习得和养成。但美腻的女才子却注定永远是人间难得的尤物,这大概是为了凸显上帝的公平,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心理平衡且有碗饭吃。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理解,为何当年林徽因的追求者们如众星捧月般展开了马拉松式拉锯。原因很简单,也很符合市场规律,所谓“物以稀为贵”。
我个人同样认为,这个广告语应该是“一个集才华与美貌为一身的女子”更好些,毕竟是靠烧脑吃饭嘛,但papi酱明显比我更深知市场需求——一个看脸的时代,必须把脸放在前面,就像苹果摊上的小贩都知道把又大又红的放在最显眼处一样,尤其靠视频走秀的网红,更是如此。这样一想,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你玩大众传媒,玩新媒体,又玩清高,这种混搭听起来似乎比罗辑思维和papi酱的混搭更不靠谱,当然,也有人能玩得转,比如名流,但人家靠的是之前就攒好的资本,本就是潜在的网红,套用仓央嘉措的一句诗:
你玩或者不玩,品牌就在那里。
所以没什么可比性,恕不赘。
再来对比一下两者的受众,可谓大相径庭。前者以激发创新整合思想引导读书拓展视野为主旨,而后者则以八卦趣闻家长里短相爱相杀段子牢骚为主旨;前者的目标受众是有独立思想的学者,脑洞大开的艺术家,高端商务人士以及有想法的创业者,所谓有"爱智求真"强烈需求的群体,后者的目标受众则是一些高中大学女生,家庭主妇和一部分小资白领等女性群体。
从受众群来看,两拨人应有天壤之别,可算是井河不犯,但也不排除高端商务人士有个喜欢八卦的太太,独立学者有个正在读高中或大一的女儿,有想法的创业者有个小资白领女朋友等诸如此类的混搭。
所以,从市场蛋糕份额来看,乃是“同行是冤家”。因为高中生终究也可能成长为独立学者,家庭主妇也可能成长为脑洞大开的艺术家,有想法的创业者也可能成长为高端商务人士。反正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上,尤其在这个神奇的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不可能。
唯一可以放心的是,还会有不断成长起来的少女,小资,白领,少妇们加入到papi酱浩浩荡荡的粉丝队伍中来,而一旦越过那个坎儿的人,却是不大可能倒回去的。中国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于品位而言,则可以说,由俗到雅,既难进,也难退。
人们常喜欢用“金字塔”比喻我们的社会结构,其实质而言之,“金字塔”已然成为了一种定律,几乎适用于所有领域,这才是世界永恒的规律,大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人类的社会关系本就是个变数,一路淘汰历练下来的才敢称道点儿什么,半路夭折的也属常态,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在古风犹存的时代,伯牙子期尚有"知音难觅"之感喟,何况人心浮躁情意凉薄的今世?
抛却血缘的成分,剩下的无论何种类型的亲密相处,其实都可称为广义上的合作,友情、爱情、婚姻、合作伙伴概莫能外。而所有合作的基础无不来自于彼此的信任度,信任度是个很美好,很精准的词儿。是的,信任是有度数的,正因为有度数,人们才能借此区分亲疏敌友,而必定是深度信任的,才可以共谋合作。
因此,信任如果往深了说,除了品德才华,思想格局,为人处世外,甚至还包括价值理念,口味偏好,行为做派等事无巨细的一长条列表。
经常听到有朋友说:
我不喜欢XXX,我和他没有过节,没有利害,甚至没有交道,就只是不喜欢。
我深以为然,这并不代表偏见,只是有人来自金星,有人来自火星,仅此而已。
从我自身的经验看,从小生在一个几代人以给别人正三观为己任的家庭,毕业后阴差阳错又和他们做了同样的工作,我想我多少是有“说教癖”的,或许还很严重,在许多人眼里这是可笑的,但我当时并不这么认为,时不时本能地也要以正三观为己任。不光是正三观,好像还觉得有必要提高许多人的认知。
但是后来,只是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并不曾真的改变什么,后来我就慢慢变得不再争辩,甚至懒得说话,必要的时候,便只以“呵呵”替代了。
三毛在一篇文章中说:
你伤害了别人的骄傲。
是的,有什么能比骄傲更重要呢?
许多人经常感慨,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而我想说,该翻的迟早要翻,勉强挤在一条破船上,一路憋屈着,实在憋不住了,开口即撕,又如何能有好心情一起观赏景色,共话前程,携手抗击风浪?
任何形式的合作,仅靠利益驱动注定是难走远的,走得时间长了,才发现其中的决定因素往往是非利益的成分,朋友如是,夫妻如是,合作伙伴亦如是。
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仅靠一场雨是决定不了的,而森林很大,总有一些树,长成了我们喜欢的样子,既然此生苦短,那么,想来找寻比起改造,应该是简单得多,这是我经年之后才慢慢悟出的道理。
别扯什么宽容,其实每个人都更喜欢和自己三观相近的人,也别动不动就“誓死捍卫”,能耐心听你说完而不时时像过敏症一样地对号入座,分析"究竟几个意思",别一言不合即刻撕逼就不错了。
我最终学会了"沉默是金",“呵呵”以对,但从那一刻起,已在内心深处定位了和某些人的距离。所以,很多时候,与婚姻中的“冷战”同理,“呵呵”才是友情中的冷暴力,它预示着真正的分道扬镳。
有人说,中年以后,人际关系应该用减法,这里面包含的意思无非是,深觉应酬之乏累,套路之深邃以及人性之复杂。
而我从不这样认为,如果人生就是途径一片森林,你根本无法预知在什么时候,哪个地方,将会遇到一颗早就长好的,近似复刻你的树。即使偶尔看走眼了也没关系,森林还在,露珠还在,头顶的星辰还在,只要迎着日出一路朝前走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