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文本就像一段经过一定方法加密后的文字,要读懂它需要进行解密。像是扮演侦探的角色寻找线索,找证据,证明你的推测。
有一天我查“通假字” 这个词条的释义,上面有“听音知义” 这个说法,我立刻意识到以前学语言的方法可能都错了!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声音上。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视觉材料很容易让人疲劳,听却很轻松。说明人类对声音的处理效率很高。
然后在如何更好的记忆上我发现知识的广度很有帮助,记忆需织成一张网,各点之间的连线越多记忆越牢。比如说日语单词的“天空”发音so la ,可以发现它和音乐有联系。可以用七声音阶 do re mi fa so la 里面的音名GA 和唱名so la 来记忆。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这里行李的李是一个同音借字,正确的表义字是使,他想说的是行使,使者往来。 李表示手上提着的东西是后起义。
一一 竺家宁《声韵学之旅》
《小雅·天保》是一首祝福诗,它是这样开头的: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
即,天保佑你并使你安定,做得非常稳固,使你得到了富厚,但最后一个“除”字是什么意思呢?
公元前2世纪毛亨说:“除,开也。”由此解作“什么福气不(向你)打开”。在“除道”这个词组中,“除”的意思是“开”,这并不错,但这个词的本义是“消除”,而“除道”是一种高度省略的说法,真正的意思是“消除”,即“清除障碍物来清理道路”。如果把这个意思应用到这首诗里,我们就必须把“何福”看做与格,译作“与什么福气不清除”,即“不清除道路”,真是个牵强附会的解释。因此,逝世于公元1200年的儒学集大成者朱熹试图另寻答案,他的古籍注解几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所有的策试文章都必须遵守的,直至1904年还是如此。他认为“除”在这里的意思是“除旧而生新”,因此“何福不除”的实际意思是“什么福气不替换”,也就是换成更大的福气。多么离奇的说法!而在其后六百年间敢于怀疑这种胡说八道的可怜的考生又多么倒霉!答案实际上截然不同。现代读chu的这个“除”字在上古汉语(约公元前800年)中是d'ĭo(平声),这个字不过是“储”的假借,“储”上古也是d'ĭo(平声,现在读chu),意思是“积累”,所以是“什么福气不积累(给你)”,于是这很自然地连上了前面一句“使你得到了富厚”。这两个字的形体大不相同,它们连同样的声旁都没有,所以要想假定一个字是另一个字的假借,这似乎太冒险了。如果没有一个使人信服的比较,我简直不敢提出它是或者不是。在几乎与《诗经》一样古老的一部占卜书《易经》里,有个当“积聚”讲的字:“王子积聚武器来准备防御袭击。”“积聚武器”这个词组写作“除戎器”,“除”(清除武器)在上下文中是讲不通的,它在这里显然是“储”的假借字。这就是在公元2世纪时的石刻《易经》中儒者之所以用正确的“储”来替换“除”的理由。这样,我们所讨论的假借现象就得到了清楚有力的证明。
一一 高本汉《汉语的本质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