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6-10-27 顾志君 福泉山房
张幼,男,2岁
初诊:2015年6月4日
主诉:便血反复发作,加重1个月
现病史:出生后不久即大便带血,反复发作,近1个月来大便连续有血,有血块,甚至排脓样便,已经数次本市儿科医院检查均未见异常,予药对症治疗无效。
证候:仍便血,面色黄,精神不振,纳谷略差,大便不硬,无明显腹痛,舌淡红苔白,脉细。
辨证分析:脾胃气虚,湿瘀阻滞肠道
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活血
处方:太子参10g,茯苓10g,山药10g,败酱草12g,生薏苡仁10g,炙甘草3g,桔梗3g,焦三仙各10g,白术10g,防风3g,仙鹤草10g,7剂。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复诊:2016年10月27日因感冒咳嗽一个月未愈来诊,得知服用上方一周便血全止,至今未复发。
临证心悟
早在《内经》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金匮要略·悸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自此之后,血证之名即为许多医家所采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便血需与痢疾相鉴别,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
便血均由胃肠之脉络受损所致。内科杂病的便血主要见于胃肠道的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炎等。
本案虽偶有有脓样便但并非脓血,更无腹痛、发烧,由此可见患儿所患为便血,既然多次检查无异常,可以确定为肠功能紊乱导致。由于肠道湿滞,气血瘀阻,血溢络外,瘀湿混杂故此便血而带脓样分泌物;发病日久,脾气困顿,故见精神不振,面色黄,脾不摄血,血下经久不愈。无腹痛及发烧为邪未化热的表现,治疗上应该标本兼治,即健脾益气治其本,化湿活血治其标。
方以《局方》“参苓白术散”为底方。本方为健脾益气、和胃化湿之主方,现代研究发现其主要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仙鹤草、桔梗为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仙桔汤”之主药,方中仙鹤草除善于止血外,并有治痢、强壮之功,《滇南本草》载“仙鹤草治赤白痢下”,因此,本品不但可治痢下赤白,还能促进肠吸收功能的恢复,对慢性泄泻亦有效。桔梗《别录》载能“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大明》载桔梗“养血排脓”;《本草备要》载桔梗治“下痢腹痛”。因此,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取其排脓之效,凡大便夹杂粘冻者,取桔梗甚效。败酱草首见于《本经》,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败酱草对多种细菌具有抗菌作用,还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同时加用焦三仙和胃助运,防风除湿升阳。诸药合用,熔健脾、化湿、祛瘀诸药于一炉;合局方、今贤验方于一方,标本兼施,顽疾终瘳。
顾志君
医务工作者
主治中医师
以学习为步伐,以治病为己任
以科教为宣传,以实践为标准
长按二维码,关注福泉山房
小福微信:fuquanshanfang
赞赏的意义在于鼓励
赞赏
2人赞赏
阅读 655 投诉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