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七号》里有这么个情节。
星爷演的散工,跟林子聪演的工头申请多干点活。工头说你有钱买电风扇不如先还我,你老婆的丧葬费都是我垫的,你自己还不吃饭供你儿子读贵族学校,我儿子才读普通学校,有什么分别?
星爷说只是想让他读好一点,长大别像我一样。
工头说那你也要有能力才行啊。你只是个散工,你凭什么呀?
星爷说我顶的了。工头说你顶不了!星爷说顶的了。工头大声说:顶不了!
星爷又笑笑说:顶得了……
今儿看了这问题,再看看这么多喷这姑娘的,嘲讽她贬低她的评论和答案,当年没看懂的《长江七号》这段剧情,哗啦一下全明白了。你说散工送儿子进贵族学校,工头干嘛那么怒啊。
甭看互联网上这么多小中产,一点到晚念叨“阶级固化“,“丧失流动性”,好像很焦虑,其实绝大多数人焦虑“阶级固化”的时候的潜台词,从来都是焦虑自己以上的阶级固化了,自己没机会挤上去了,对于自己脚下的阶级,巴不得像挤出管儿的强力胶那样,赶快,迅速,狠狠的固化住,别再往上流动了。
这个社会里很多人,当接触到一个新人新事儿的时候,会套进一套自己的“估值”体系,根据身家背景,颜值学历,生辰八字,星座血型,估出来一个上限下限,在这个范围之内折腾,人畜无害,喜闻乐见,美其名曰靠谱,不出格,又叫“踏实”,“本分”,都是农耕文明朴实的褒义词。一旦跳出了这个上下限,那就会召来非议,哪怕还没跳出,只是目标想要跳出,正在努力着呢,也免不了被骂的。
你看,新闻里这姑娘,在很多人眼里,估值有限,爹妈都是环卫工人,家庭条件就不好,湛江大学英语系,看来也不是学霸,考了7次才6.5,更是说明问题。这种姑娘,在这些“社会估值人”眼里的“本分”定位,就跟“出国”没一点关系,在他们看来,这姑娘最好的路径就是认了命,赶紧找个工作,基本也就是柜台销售商场导购,最多也就是个办公室小文员,然后二十多岁找个人嫁了,还不能高攀,可以被挑但没条件挑别人,管男方要彩礼不能超过十万,对方要是买了房也别想着联名了……
如果这姑娘选了这条路,这就不叫“败家”了,回归了社会对她的估值范围,终于可以被比她略高一级的阶层安心消费了。
但她偏偏不啊,她家也不啊,散工的孩子送去贵族学校有啥用啊?这不是败家吗?但人家就是愿意败啊……败家也没败你家啊?你生什么气呢?
说到底,不理解归不理解,没用归没用,浪费归浪费,但这问题下流露出的歇斯底里的戾气,对这一家人的嘲讽和批判,真真实实的反应了这些批判者自己心里的恐慌脆弱,原来自己头顶的阶层挤不进去,自己脚下的阶层却开始跃跃欲试想往上拱了,还拱的这么用力。
她的确未必逆袭的了你,可不能否认的是,通过这一家子的投入,她在这个社会丛林里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更强了,跳出了环卫工家庭的“社会估值”的上限,再难被小中产们安心消费了。如果越来越多的这样的底层家庭,出身贫寒的孩子这么拼,哪怕真成功的只有小部分,也足够让这些小白领们现在沾沾自喜的那点儿优越感迅速贬值,这才触及了他们心里最大的恐慌,所以拼了命的开嘲讽啊:你顶不了!
其实他们真想说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