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重点就突出一个“愁”字,所谓诗随心生,写这首诗的时候张继的心情应该是郁闷到极致的。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张继高中进士,然而当时初任宰相的杨国忠把持朝政,为了安插自己亲信,这届考生在铨选(quán xuǎn)中全部落得,未能获得官职,张继不得不回到家乡。铨选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考生高中进士后还要经过规定审查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职。
张继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高中进士却仍未踏上仕途,心情本来就非常郁闷。而且更大的灾难随即爆发,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此时的张继不仅没有官做,就连安稳日子都没有了。他一路颠沛流离来到苏州境内,于一个深夜的客船上写下这首《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主要是围绕一个“愁”字展开。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但“江枫渔火”也应该可以给诗人一点温暖啊!但接下来的“对愁眠”却凸显在人们的面前。国家山河破碎,自己漂泊不定,孤独、寂寞、思乡、等情绪牵起了诗人满腔的愁绪,再于是残月衔山、乌鸦悲啼等凄凉的景色,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静得可怕,人却愁得难以入眠。直到深更半夜传来寺中敲钟的声音,诗人还未能入眠。在黑夜中,人的视觉受到限制,听觉就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夜半钟声”不仅是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愁绪尽在其中了。
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