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女子的心酸,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
若婆家良善,丈夫也知冷知热,倒也罢了,无非是在夜深人静时,心头涌过淡淡的思亲愁绪。
若公婆刁蛮,丈夫还不体贴,远嫁女子的日子就难了。特别是夫妻闹矛盾的时候,亦或者婆媳闹矛盾的时候,远嫁女内心的孤独感会格外强烈。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连续多年不能回娘家过节的远嫁女,每到逢年过节时,心里的乡愁也会格外浓烈。
即使现代社会通讯如此发达,有各种联络方式,还可以视频聊天。可这一切,又如何抵得了父母亲人就在身边?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通讯也发达,尚且不少远嫁女感到思亲的哀愁,何况于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呢?
比如《红楼梦》里,就有几个远嫁的女子,她们的婚姻,看似高贵幸福,可她们无一例外,婚后都饱尝了思亲之苦。
说起《红楼梦》里的远嫁女,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探春,毕竟“探春远嫁”是一场重头戏嘛。从判词判曲看来,探春是远嫁到了边疆,亦或者藩属国,做了王妃。
一个庶出女子,能嫁做王妃,这本是很幸运的事。可实际上,远嫁却是探春一生的悲哀。“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这句判曲可知,探春远嫁,其实就是和亲人永别。想必远嫁之后,她再也没能回到家乡,再也没见过亲人一面。她的一生,都会饱受思亲的折磨。
元春虽说不是远嫁,但也和远嫁差不多。她从小就入宫做了女史,后来被晋封为贵妃。在外人看来,女子能成为皇妃,这是天大的喜事。可元春感受到的,却是一辈子再不能和亲人尽享天伦之乐的伤感。所以省亲那晚,她才忍不住哭了一夜,还说皇宫是“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除了元春和探春外,还有一个女子也是远嫁。虽然作者没明确写她远嫁后,如何思念亲人,但从她和女儿的日常聊天可以看出,她远嫁之后,一直饱受思亲之苦。
她就是林黛玉的母亲——贾敏。
贾敏并没有正面出场,作者只是间接几句话,写出了她和女儿时常聊到的事情。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那天黛玉刚下船上岸,贾府已派了车辆去接她。
黛玉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作者用两句话解释了原因: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后来,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告诉她说,宝玉十分顽皮,以后不要理他就是了。黛玉就说:
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常听得母亲说”、“曾听见母亲常说”,可见贾敏还在世时,时常会对黛玉讲贾府的事。从宝玉如何顽皮,如何对姐妹们好,讲到娘家日常生活。
难怪黛玉刚进贾府时,虽然年纪还那么小,却能如此从容应对贾府的各种规矩呢。
邢夫人苦留她吃饭,她懂得委婉谢绝,知道还要拜见二舅舅贾政,不然吃了饭再去,就不恭敬了。
王夫人让她坐东边炕上,她一看就知道是舅舅贾政的位置,于是执意不坐,只坐在了下首的椅子上。
吃晚饭的时候,贾府规矩和林家大不同,黛玉很聪明,知道悄悄先看迎春她们怎么做,然后自己从容淡定,跟着她们做就是了。
可以说,从黛玉进入荣国府西角门起,处处都是“坑”,若黛玉对贾府一点都不了解,就算她再聪慧,想必也难免会跌进坑里一两次。
她之所以全程从容淡定,做得大方得体,除了她家教极好,以及本身聪慧外,我认为还和贾敏常常对她讲娘家的事有关。
贾敏很可能把娘家重要人物,以及日常礼仪,吃穿用度,各种排场,都讲给黛玉听过。比如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王熙凤、宝玉等人的性格,为人处世的风格等等,想必黛玉早听母亲说过。还有贾家和林家生活习惯不同,贾敏应该也说过。
正因为贾敏时常说娘家的事,黛玉早就对贾府有了一定了解,所以才不至于临时乱了阵脚,才能从容应对。
而贾敏之所以时常对女儿说娘家的事,基本上是因为她远嫁后,一直不得和亲人团聚,心里很思念亲人的缘故。可这一腔思念,却没有一个人能倾诉。
丈夫林如海虽好,可到底不是贾家人。何况林如海公务繁忙,也无暇一直听贾敏倾诉心思。于是她就把这思亲之情,全都倾诉给女儿黛玉了。
在古代,女子长大了,就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着夫家过一辈子。婆家离娘家近倒还好些,至少逢年过节,或者办宴席的时候,她们还能和父母亲人团聚。
可婆家离娘家远的女子,她们的后半辈子,都很难再见亲人面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伴随她们一辈子。
《红楼梦》里贾敏就是如此,虽说夫妻恩爱,但到底远离父母亲人,那份思亲之情,只能对女儿黛玉倾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