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吉林长春XX派出所来了一名12岁男孩小雷(化名)。
3年前,他母亲离家出走,1个月前父亲又去世。他独自一人来派出所办亡父的死亡证明,正为进孤儿院准备资料·····
看到这个新闻,莫名的心酸。
直到看到那位男孩独自离去的背影,鼻子一酸,再也忍不住了——
现在依然记得《奇葩说》有一期,史航说过一句话:
“孩子和死亡隔多远?
父母,就是挡在孩子面对死的最后两道屏障。
失去父亲母亲,孩子就开始看见死亡。哪怕他(她)只有几岁。”
死亡是如此沉重的话题,相对男孩小雷来说,已经几近看到了死亡,哪怕他现在才仅仅12岁。
没了父母的依靠,人生的路还如此漫长,该如何走?
生活的苦难,一夜之间汹涌而来,该如何以瘦弱的身躯抵挡?
未来跌倒了,有谁在身旁鼓励?若他日有幸功名成就了,还有谁能一起分享?
如果这里面少了父母二人,谁能说不是人生的大遗憾呢?
就像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宁愿后半生孤独终老,也不愿前半生孤苦无依》的题目一样,如果前半生没了父母的参与,无论后半生是粗茶淡饭,还是山珍海味,都索然无味。
孤儿,一个我们无法忽略的存在,一个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弱势群体——
反而我们自身,社会上依然有一部分人怀着歧视的眼光看待孤儿,甚至学校里还出现嘲笑、欺凌孤儿的不人道行为。
生活已经不幸,旁人的碎言碎语或“同情”的异样目光,都会把孤儿划出正常儿童的阵营,无形中加重孤儿内心的阴影,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殊不知,他们内心期待更多的是希望能像正常人一样活着,仅仅活着,甚至不需要同情的目光,而需要的是有尊严的活着。
我们可以借助慈善的力量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支持,但不可因此就觉得我们比他们高人一等。
在灵魂的高度上,我们都是平等。
如果我们的帮助和宣扬不能真正帮到孤儿的生活和心理,那么我们的“善行”只会刽子手手里的刀,强迫性地把孤儿弱小脆弱的心里暴露在众目睽睽的荒野上,任陌生人目光的“凌迟”。
新闻刚爆出来的时候,很多媒体只是为了跟风,赚足眼球,却不能帮助孤儿们找到真正意义的人生道路。
等新闻热度退去后,孤儿们又重新陷入了生命的泥塘里,以为抓住了你这根救命稻草,谁知,你也只是看看。
有些施善者只是为了心安,为了让自己的善意有个出口,丢下金钱或物资,拍拍屁股就走人。
当然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孤儿们也很迫切需要这些赖以生存的金钱和物资,但也不能忽视他们健全人格的成长。
赠送一本好书、倾听他们的内心,比送一箱棒棒糖更重要;送孤儿进一所好学校,比丢下金钱更有意义······
未来,孤儿们也能拥有崇高的人格和尊严,和养活自己的生活技能,而不是变成好吃懒做、靠悲惨故事博取同情、可怜的“精神乞丐”。
苦难本身没有意义的,只有对苦难的思考和奋力反击后才会有意义,才会使人真正的成长。
每当我们看到新闻或纪录片里那些贫困家庭或战乱地区“早当家”的儿童,一种复杂的情愫都会涌上心头,赞叹、同情、心酸——
而不知等我们情感倾泻后,等我们关注度转移到别的地方后,这些孤儿们还是一如既往重复着艰苦的生活。
摔倒了,只能自己爬起来,因为没人搀扶;
被欺负了,只能自己躲在角落哭,因为没人保护;
天黑了,只能一个人爬上冰冷的床,因为没爸妈的拥抱······
本该肆意玩耍的年纪,却被命运早早强加了“懂事”;本该是盛开的花朵,硬是被风雨磨炼成了沧桑小树。
怎能不让人心疼?怎能不让人心酸?
我不期待会有多少人来看我的文章,但我期待的是,有缘看得到我文章的你,都是一个能给予孤儿帮助、尊重、平等对待的善良人。
现在还弱小的我能做的不多,只能在此种下善良的种子,期待有一天,你我都能成为庇佑一方的参天大树。
哪怕只是微弱的光,我也愿照亮在黑暗中无助绝望的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萤萤之光,可以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