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409c&b15备忘
今天T给我们解析了6位小伙伴们上堂课后精彩的备忘录,并通过4个案例来进行理论与生活化的对接。整堂课很有立体感,从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和视野,不知不觉为我们展现出了,视角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先罗列一下6位小伙伴们的从不同的视角来写的上堂课的备忘:
一、《被孩子“吞食”是父母养育的重要功课?》 —— 郑捷
在郑捷的备忘中,她结合两个案例来阐释,婴儿早期如果婴儿不能经历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吞食”和“占有”。那么婴儿在这种挫败中,有可能推动孩子形成一种对外在世界的无法把控的不安全感。这里的“吞食”和“占有”主要讲的是,孩子在1岁以前,也就是喊出爸爸、妈妈(社会化功能开始发展以前)。需要养育者积极的响应和无条件满足的阶段。一部分父母常常忍受不了这种孩子对于父母的“控制”,对此感到不同程度的厌烦,甚至是冷漠、拒绝、攻击。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形成与情感的阻抑,将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案例L中的,7岁手淫女孩。在出现无法自控的手淫之后,受到的是父母的严厉指责和恐吓。在案例的介绍和分析中有几个点让人印象深刻:
1、家庭中的情感响应与生活节律的塑造情况
“家里人每个人都很忙碌,没空响应孩子的情感需要,在不去学校的日子L可以一觉睡到中午两点,以动画片和手机游戏为伴。”
2、关于手淫现象背后原因的分析
“这是一个格外孤独的孩子,原始情感里中找不到可供她使用的客体,向外找不到出口的情欲转向内投注,形成趋向性欲化的代偿结构——手淫”
3、真实自我的压抑和假我的形成
“在面的‘占有’、‘压抑’、‘冲突’、‘恐惧’这样的动力词汇时,孤立无援的小女孩只能被动接受,这些词汇的概念没有机会进到她的认知里。在缺乏情感响应、缺乏正确引导的客体环境里,孩子的生命形态在冲突、主观换下个与恐惧的牵引下,开始塑造她内在的道德认同、性别认同、自我认同……父母的打压、责难,可能使她产生难以言喻的耻辱感,孩子开始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需要,变得无法表达。她的真实感觉,将被她主观感受中的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深深折损,形成一个如同洋葱般层层包裹的假我。”
案例Q中,一位初中男孩Q,从母亲坦言:自己一直以来都反感儿子肢体上对自己的任何亲密举动。“透过母亲极端排斥被儿子触碰的表象,让我们看到母亲身上的焦虑和冷漠,她拒绝了孩子在情欲上对她的‘吞食’。这种拒绝,令儿子的情欲渴望失去了客体化的表达通道。因此男孩一穿戴女性内衣的体验,试图回到有母亲存在的情欲气息的原始氛围中,来补偿这种情欲渴望缺失的状态。”
这里的“情欲”指的是:从情感上占有对方;“吞食”:是让孩子绝对的占有你。
二、《你能与你的疯狂相处吗?》 —— 马贞团
1、关于荣格笔下的现代人
团团备忘的开始,结合荣格的《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这本书展开。
书中的这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现代人,是一个能感知到现代状况的人,并非人人皆是。他是一个伫立在高冈上,或站在世界最边缘的人,他眼前是茫然的未来的深渊,头顶上是苍穹,脚底下是历史已笼罩着一层原始迷雾的全体人类。现代人——或让我们再重复‘最现代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的。很少人有资格被冠上此一头衔,因为这种人应该是觉醒程度最高的人。既然作为道道地地的现代人就必须彻彻底底地感知一个人的存在性,那么其意识性该是强烈而广泛的,其无意识性该是最微小的。我们都明白,一个人活在现在并不足以被称为现代人。因为果真如此,凡是现在活着的人都可算是现代人了。其实,唯有对当下最具有感知力的人才是现代人。”
从社会学的视野来谈论传统型家庭、现代型家庭、后现代型家庭中,我们在养育中内化的点滴如何塑造着我们的心智?
出生与怎样的家庭、父母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模式,冥冥之中已经注定,那么我们的成长空间在哪里?
团给出的答案是:“……不断认识我们的选择,并不断接近灵魂所选择的功课,走在一条不断自我确认的路上,自我确认必然引发自尊,自信,又激发埋藏着的自性化宝石开始发光,从一缕缕到光芒四射,我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活出独一无二的生命潜能……”
2、关于成长
关于上次课T讲到的成长,团团记录如下:“成长的一个重要面向是从与主观性客体建立关系,改变到能够辨识出在全能领域以外的客体,也就是说被客观地觉知,而非在投射的基础上来加以解释,在这部分的改变将使个体有最大的机会理解其自身的攻击成分。”
这一段话我的理解是: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在于,你发现了除了你自己以外的世界的存在。你开始发现关系不再是你一个人的意淫,而你只是一段关系中的一个部分。渐渐的你会更加客观的去看待你与世界、他者是有边界的。边界出来了,那么曾今你对于客体的控制欲、占有欲等等,是自己发动的一场对客体的攻击……
三、《原生家庭中精华与糟钵在内心的博弈,极其演变的可能性》 —— 张旭兰
张旭兰通过陈勇和同学制作的图表,引出了关于传统型家庭、现代型家庭的话题。从课程回顾、再到自己结合心理辅导案例,来进行更细致话的分析。
在“吞食”这个点上,她的备忘中有更全面的笔记哦!放在这里分享下:
“关于吞食,引用张老师在课堂上的解读:
‘0-1岁就是需要和满足,母亲绝对的供养,1岁以后随着语言功能的发育,客体分化,对于小孩子的需要,父母将会阻止,因为父母不可能完全满足这个需要,由此小孩子就会攻击。情欲就是从情感上占有对方,这对于小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上的占有,意味着孩子渴望情感。攻击与情欲的融合,引发吞食。这个对父母来说是最难处理的。吞食有问题,孩子就很难发展心智。’
吞没与占有,特别是在情感上的,在孩子的早期是很重要的。是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会引起母亲很深的焦虑甚至反感。
如果吞食无法转变成客体关系的一部分,还是的幻想就是紊乱的,孩子的心智就难以得到发展。”
四、《看时代巨变中的传统型、现代型、后现代型家庭》 —— 郑丽娟
我的这篇备忘,主要截取的点有:传统型家庭、现代型家庭和后现代型家庭的不同特征梳理,以及自己的理解。另外就是在课程中的几个很有感触的点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和对接。
五、《2017.3.19C&B 15 备忘录(二)》 —— 戚贤
戚贤同学从:来自真实感的力量、全能控制之外的成长契机、疯狂的出口、诗意与远方的文化生活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课程回述。每一个点都踩得很精准和落地,很有参考价值!她用自己的语言,将她对这四个点的理解完整的表达了出来。让我更加清晰的看到了每一个点上的逻辑关系和脉理。下面我将节选一部分她在备忘中的文字:
(1)关于真实感:
“‘真实感觉是依附于真我与主观性客体关系的必然结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可以这样来理解:因为任何客体形象都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在内心中的投影,所以对于个体来说,任何客体都是主观性客体。因此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真实感觉就将受到真我水平和主观性感受的影响。”
(2)关于全能控制之外与成长契机这个点:
“成长的一个重要面向是从与主观性客体建立关系,改变到能够辨识出在全能领域以外的客体,也就是说被客观地的感知,而非在投射的基础上来加以解释。
个体最早与主观性客体建立关系,是在全能领域之内的。这个阶段中个体觉得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他可以全能的控制所有。而随着成长,个体的需要不再完全而及时的得到满足,这时他开始发现,一些东西并不是受他控制的,他开始有了客体的概念,并在样的受挫中他逐渐从全能领域中走出来,逐渐客观的去感知客体和世界,这是一种成长的面向。而在成长的更高阶段,个体的边界感更加清晰,他能站到全能领域之外看到自己全能感的边界,能看到投射的边界,能看到自己的攻击性,看到自己经验之外的世界,从而较少的使用投射来解释事物,更加客观、真实地去感知世界。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成这种成长的转化,而仍然处在全能领域之内。这样的人非常自以为是,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永远是对的,一切考虑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事情就是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抱怨越多的人,全能性就越强,因为抱怨全部是投射性的解释。一切的怨念都是全能性发出去的炮弹。他们所看到的别人所有的恶,其实都有他们的攻击性在里边,但他们是不自知的。而老是抱怨,就永远找不到改变的接口。
按照客体关系的理论,每个个体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正常的全知全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即婴儿期)婴儿要的是母亲的绝对供养,以保证他的需要可以得到及时满足。这些需要里边,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包括了婴儿对母亲的情欲。这里说的情欲是指婴儿想要在情感上占有母亲,这种早期的情欲并不是坏事,它是孩子心智发育中最重要的阶段,它恰恰说明了婴儿是有情感需要的,这种情感需要正是他将来进行社会化时能与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前提。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这种情感占有的需要反而更异常,比如自闭症和边缘人格倾向的孩子,他们的情感占有需要就是很弱的。 当然这些需要的满足和情感的占有,会让母亲产生一种被吞食感,引发母亲的焦虑和反感。但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母亲不能让孩子的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会使得孩子留下“吞食性需要未满足”的遗迹,极大的影响其后期的人格和情感发展。”
(3)关于疯狂的出口: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价值多元,竞争激烈,对于个体的心智发育水平要求很高。如果心智发育水平不足,就容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遭受到各种冲击,引发内心的冲突,进而导致个体内部分裂的发生。在分裂的瞬间,个体将体验到疯狂的威胁,但是个体是不会容许疯狂爆发的,因为疯狂意味着个体内部的分裂状况、心智水平将完全暴露,在情感上歇斯底里,处于失控的状态。所以针对此时内心的冲突,个体会迅速建立防御机制,避免疯狂的爆发。在这个过程中,防御的建立、个体调频自身状态的时间差越长,个体心智受到折损的可能性就越大,付出的代价和时间成本也就越大。
但是当个体老是以建立防御的方式来回避、逃避所发生的内心的冲突,也是不好的,因为疯狂背后的能量没有宣泄出来,它自然就是被压抑着的。而且长期的逃避,意味着个体无法也没有机会接纳自己受到冲击的失败,长此以往个体将逐渐远离自己的内心,形成隔离性思维、对抗性思维,最终造成思维固化的状态。
促成疯狂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疯狂的逃避。”
六、《c&b152017年3月19日课程备忘》 ——陈勇和
(1)聚合沉淀——中国人的后现代化进程。
(2)成长——吞食与全能领域的扩张。
陈勇和还根据自己到理解,制作出来了生动直观的图谱!理解起来就和你容易了。
七、T的案例分享:
1、由杀婴冲动母亲,所引发的关于孩子与母亲情欲占有的思考,以及作为母亲,不愿意被孩子“占有”和“吞食”的更深推衍。
2、一个夫妻离婚咨询案例中,关于荣格理论中的四种心理类型(感觉、直觉、情感、思维)和两种倾向(内倾、外倾)的现实版解读。
3、7岁手淫女孩。从驱力控制,到通过自体性欲的方式达到一种自我确认的深层含义。
4、案例Q中母亲对孩子强大的攻击性与迂腐感之于孩子心灵与人格发展的巨大破坏性。
八、让我很有感触的几个点:
1、T:“你看世界的角度一旦能转变,你心智发展的资源就起来了。”结合团团备忘中的我们成长的空间在哪里的发问和思考。结合自身在心理学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中的关于成长不易的切身体会。让我觉得T的这句话弥足珍贵。
2、T:“关系没有重建,你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宁静。因为你就还活在原始的关系里面。” 关系是我们修行的道场。在一场场自己与自己相遇、自己与他者相遇中去不断成长自己在关系的洞见和领悟中获得重建……
3、孩子的占有与攻击性,如果孩子占有不足为怎么样?
T:很深的不安全感、焦虑和恐慌。因为他们需要这个占有。
作为母亲,这一点尤为重要。让我在一次次反思中去陪着孩子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