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朋友圈看到大家转发的B站的一个五四青年节的一个演讲视频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看完之后觉得超燃。听了两三遍,仍不过瘾,今天又看了两遍。
1
“一代不如一代”这句话,确实听过很多次。就像是在我转发这个视频的朋友圈里评论的一个师弟所说,这个观点,甚至都已经被作为青年的我们自己潜移默化了。
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认为的一代不如一代,确实在现实中有一些例子,但这样的例子中,有多少是 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这么一部分比例,但因为出现的问题不同于以往而被人们认为是“新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又有多少是因为新一代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不同于上一代而被带着偏见地看待呢?
就在前几天,我和室友就谈到这方面的一些内容。
我们作为学长学姐也都接触过一些学弟学妹,就已经能感觉到不同年龄段之间的一些差异了。但是这种差异虽然让人一开始有些讶异,但时候想来,却不能说是不好的。
有些学弟学妹更关注自己的感受,会坚持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像我们这些高一两个年级的人一样,大多数时候会为了集体而退让。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同龄人中也有,但是好像更年轻的人中更加明显。
如果简单来看,这大概可以称为是自私。但是把眼光打开一点,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过去那种需要牺牲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着想的时代和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水平已经可以支撑我们满足更多个人的需求了。
但每个人更多地关注自己,了解自己,表达自己,才能更好的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也对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只有追求自己想要的,才是最核心最持久的动力。
相比较而言,更注重集体利益的我们,反而缺少很多自我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常常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是不值得被爱的,是不被重视的,只有在集体中起到作用,变得更加优秀,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肯定和赞美。却不知道,这些可以自己给自己。
当然不是说新一代更关注自己的那些年轻人里就不会没有集体感,而是当自己富足起来,再去集体中发挥作用,整个人是自觉能动的,而不是盲目地去做事。
2
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演讲者说羡慕我们。的确,我们值得羡慕。就像是我们羡慕现在的小孩子有了比我们小时候更多、更有趣的玩具一样。想来,那些前辈们,也都很羡慕我们。
但是我们又常常会在生活的琐碎中忘记,我们拥有什么。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自由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是啊,现在的网络高度发达,想要知道什么,只需要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回车,大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这在以前,大概是难以想象的。
这样,我们不需要博览群书,就能有目的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学习的那部分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几千年来积攒的每一句古文、算数、艺术,我们还能看到此时此刻发生在这个世界另一端的时事。
而学习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脱离课堂、脱离老师,学习的门槛变低了,我们进入了一个可以全民学习的时代。
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开始能追求更多除了温饱以外的需求了。
对于我的父母那一代,出门旅行,到电影院看一部最新的电影,几乎极其其奢侈的事情。而现在的我,娱乐 、出游这样的行程,已经可以出现在我的规划安排里了。而且相比以前,我们可以获取更多更公开的信息,将出游和娱乐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安排。
很多人,你们从小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同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这点也很明显。相比较以前读书是为了能出人头地,现在的我们,以后的年轻人,已经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有选择自己喜好的权力了。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些拮据,穿的衣服几乎全部都是表哥表姐的。所以只能是有什么穿什么,而很少能有自己喜欢的衣服。这种情况,基本上一直维持到上初中。
后来慢慢长大,没有合适的衣服能给我穿了,而且那时候在市里上学,妈妈开始给我买一些新衣服,而且会带着我去挑选自己喜欢的。
而我对自己的穿着的喜好真正建立的时间,是在高中,因为那时候的我才开始真正意义上自己去挑选自己的衣服。
而这一点上,相比我同龄人中一些家境较好的同学,以及现在我的表弟表妹们,她们具有自己的选择和审美的年龄越来越小。我大姑家的表妹,小学三年级,对吃的、玩的、穿的、用的,都已经有自己明确的喜好了。
不瞒你说,我也很羡慕年轻的他们。
这里不惑之年的解读,真的太贴切了。
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3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相比较前一辈人为了生计,我们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开始为着自己的梦想和热爱去生活了。
我曾经会把这种“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找到自己的热爱”的想法看作是不够现实,而有些极端地否定过自己。但后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极端,确实该更落脚于现实,但现实是作为热爱的基础的,而不是取而代之。
既然有热爱,那就把热爱变成自己的生活。
4
演讲者说,对我们满怀敬意。
昨天在看过之后,我安利给室友看,她看完之后,觉得里面提到的年轻人都很优秀,而自己很菜。如果换做是之前的我,我也会油然而生这种愧疚和自卑的。但现在,我想把自己也算在里面。
或许我现在的确没有什么成就,但是我和他们相同地,有着那些情怀和特质。我把自己归为其中的一员,然后更加坚定自己,给自己一个成长积累的时期,然后努力成为和他们一样发出更多光芒的年轻人。
以前的我,太着急了。
着急成为自己身边各种比自己厉害、有主见、有自我的人,着急到只看到了他们优秀的表面,就急忙东施效颦。而没有把目光收回自己身上,看看自己核心的东西里有什么是自己独有的光芒。然后去想他们优秀的深层次原因,再在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仰头赶上。
*
演讲者说向我们的专业态度致敬。
确实,很多年轻人活跃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自己的兴趣所在,为大家科普知识,将传统、情怀,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进行继承和发扬。
当时令我记忆比较深的是去年建国70周年国庆,王菲的一首《我和我亲爱的祖国》,当时很多人都会不自觉的哼起。让我不觉感叹,时代在变,年轻人有年轻人新的对国家的那份热忱。
*
向你们的自信致敬。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
这一点,我在之前看得书里,有提到类似的观点。当时可以说是间接解了我一直以来在和人交往过程中的一个困惑。
为什么说是间接呢?
因为我以前比较纠结的是那些嘲讽和否定给自己造成的影响,以及有时自己下意识对别人的嘲讽和否定给别人造成的不好的影响。
而这个观点,讲了习惯嘲讽和否定的人和习惯肯定和鼓励的人之间本质的差别。我才明白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在理解了原委之后不再去过多地因为别人的嘲讽和否定来否定自己,也渐渐做到有意识地对其他人多一些鼓励和肯定。
*
向你们的大气致敬。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这一点上,我大概有点思想陈旧。
大学里我交友的方式是,觉得和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就基本上不怎么接触,甚至内心深处会有一些敌意。
在前段时间和一个高中同学的交流中,我发现她就能够了解到舍友的不同价值观之后,合理地安放自己的,然后以让大家都舒适的方式共处。最后获得了很好地宿舍关系。
我想,这里有一个在包容的前提下有意识地经营。而这一点,我就没有。
高中的时候,我把宿舍关系不是特别好归为自己的原因,因为那时候觉得舍友都是很好很好的人,所以一定是自己的问题。大学里,和舍友之间的价值观相差很大,后来宿舍关系不太好,我把主要原因归在了舍友身上。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都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被动的角色。前者是觉得自己的性格如此,后者是觉得对方不好。
但更好的态度应该是,在相处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判断和带动。这样不管最后结果如何,都是在有自主能动性下得到的结果,就少了很多内心的挣扎和斗争。
5
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仅仅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
这一点我在和父母的相处中有些感触。
父母那一辈,其实更多的是想交给我们如何生存。比如教会我们要学习,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比如教会我们做饭炒菜,让我们不至于挨饿。因为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为了维持生活。
但是,当有了生活的经济基础,如何把生活过得更好更有趣,他们却不懂。更多的时候,反倒是我来教给他们的。
爸妈以前对节日和生日等都是不甚在意的。但是我和弟弟有时候会准备一些东西,或者提起要不要做点什么。
记得有一次我说起一句“生活总要有点仪式感”,爸爸就记下了这句话。后来还拿这句话来说我。
还有就是,做菜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有一种感觉上的满足的。体会到食物从原本的样子一步一步变成可口的食物,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我有一次和妈妈聊起,她说她就只是把做饭当作一件家务,但从那次聊过之后,她开始尊重我的这种感受。我想,起码我给她提供了一个新的看待这件事的角度。
也不是说父母就没有享受生活的意识,当生活水平提高,有了经济基础去提高生活的情调,我爸也会在他和老妈结婚二十周年纪念日做一桌子菜、喝点小酒,拍了照片来和我炫耀。
但是我们年轻人对生活不一样的解读和看法,我想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新奇的启发。
6
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其实年轻人的生活中,也是有很多很多琐碎的。我也想反驳,青春的迷茫和忧伤,也并不曾远去。但是这里的这几句话,仿佛带着我脱离了这些苦恼,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我们年轻人。
我最大的感受是,(不知道是不是我以前看电影没看懂)现在的很多电影和电视,都开始脱离了简单地打打杀杀、爱情、浪漫,开始往更胜层次的内容去走。
比如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都挺好》、《安家》),比如对教育的反思《银河补习班》,比如对新事物的接纳(电竞)。
我想这些肯定也有赖于年轻人持续的思考和发声。
7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想你们的未来。
其实这段视频中第一个打动我的点,是演讲者所代表的那一代人跟我们讲这么一段话。
很少从老一辈人这里,听到到这样的解读和讲述。当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需要去挑战、去打破、去无数次沟通的对象,站在这里跟我讲了这么一段话,不仅不是劝阻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反而是告诉我要坚持自己,要给自己的未来无限的可能,我心里涌上一种极深极深的感动。
以演讲最后一句话结尾吧:
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