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并不是特别懂大数据,只是有点了解,是因为今天“得到App ”给我发了个推送消息,才真的感觉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具科学性,也让生活更简单。
为啥说大数据让我变得“小心眼儿”呢?
上午“得到App ” 给我发了个推送。先简单介绍一下“得到”,它是“罗辑思维”旗下的一个内容服务App ,典型卖知识的平台,产品大致分两类:一个是线上听书(虚拟产品),一个是线上卖书(实体产品)。给我的推送消息是“2016年最值得收听的十本书”,我用他们的产品4个多月,大概听了20多本书,但是我购买的这些书全没有出现在这个书单里。当时我就怀疑,是不是“得到”用了大数据,针对客户个性化定制的书单,为了促进消费呢?我提出这样的猜想是因为我买的音频书也是当时Top 排名靠前的,这就是我“小心眼了”。我并不是黑“得到”,是因为这个事儿想到了大数据。
这么说可能不能理解“利用大数据对客户做个性化定制”。举个例子就懂了。我们逛淘宝的时候,系统就会记录我们浏览过哪些商品,当下次再打开淘宝的时候就会在首页出现我们上次搜过的商品,或跟上次搜的同属性的商品。比如你在某一时间内同时搜了油漆、地板、开关,淘宝就会利用大数据知道你现在正在装修,它会推荐给你装修用的东西。于客户,这样会让我们方便查找;于商家,会增加消费的连续性,和客户黏性。
再比如说,“今日头条”、“天天快报”这样的新闻App ,会根据我们的浏览记录判断我们是喜欢政治新闻,或是娱乐新闻,还是财经新闻,通过大数据了解用户的喜好,实现“千人千面”,每个人的信息首页都不一样。
这都属于比较简单的商业领域运用。社交网站Facebook ,会根据用户填写的信息和收集平时发表状态的信息能清楚的知道你年龄,家庭住址,家人情况,甚至细致到经济状况,什么时候结的婚,什么时候有的小孩,开什么样子的车。然后把这些信息卖给别的商家,就会在结婚纪念日收到推销礼物的电话,在孩子生日收到帮你策划party 的短信。12月20日的《福布斯》杂志就说,特朗普竞选成功就是利用Facebook 和Twitter 结合大数据判断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讲演会赢得更大的反响。
还有更牛的,还记得2009年的H1N1流感吧。谷歌在流感爆发的前几周就已经预测到了。谷歌工程师把5000万条检索磁条与以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咳嗽”“发烧”这些关键词搜索频率太高,由此判断流感即将爆发。然而疾控中心要通过各地方的报告,确诊然后再进行分析才能判断流感疫情。疾控中心的信息滞后谷歌一个月的时间。
是不是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就是大数据。我开始知道“大数据”这个词的时候觉得特别高大上,真的没想到我们从没离开过大数据,现在认识了大数据,反而觉得特别有意思。
最后做个广告。我跟“得到”签了一个君子协议,他免费送我一个知识服务,我帮他在我的朋友圈里做推广。我是在他那签了我的大名的,所以我要认真的帮他做这个广告。用“得到”产品四个多月,真的受益匪浅。对当下、未来、趋势都有了些了解。现在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迅速的几年,我们总说“怕会被时代落下”。用“得到”不至于被社会落的太远,这是我作为用户的体验结论。用和菜头的话说“未来属于爱学习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