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迄今为止阅读时间最久、笔记最多的一本书,阅读5小时,笔记153条。书中介绍了爱的五种能力:情绪管理、述情、共情、允许、影响,书中太多观点让我震撼。
甚至于一些观点颠覆了我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认知,当我跟着书中观点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身上一些隐藏很深的思维漏洞,这些都是以前所不自知的东西。我深深地知道,一旦我改掉了这些思维漏洞,我的生活必然会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
1、情绪控制≠情绪管理
我以前一直自认为是一个很会管理情绪的人,直到看见书中指出“情绪控制”和“情绪管理”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的表现形式虽然一样,都是“看起来平和”,但“情绪控制”本质上是“起了情绪压下去,情绪还在”;“情绪管理”的本质则属于“根本就不起情绪,或者通过管理使以后少起”。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从来都是以“情绪管理”之名,行“情绪控制”之实。
难怪我的情绪会积压,最后集中爆发,都是因为我没有学会管理情绪,仅仅控制是治标不治本的。任何情绪都必然有一个疏导渠道,要么就把情绪扼杀在摇篮之中,不让它成为情绪。
2、情绪原来是这样产生的
以前也知道凡事要尽可能向内求因的道理,多从自己身上找不是,但一直都觉得事情之所以带来我们的情绪,是源于做事的那个人或者事情本身。殊不知,情绪都有触发按钮,比如童年的创伤会让我们对某些话某些事尤其敏感,这些事和话就成为我们的情绪触发按钮。一旦有人碰触,我们往往做出情绪上的过激反应,而这些对方往往是不知情的。
情绪按钮越多的人,往往越敏感,也是容易起情绪的人,不但自己不开心,还容易影响身边人,变成一个莫名其妙无理取闹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会对陌生人隐藏起自己的情绪按钮,而对身边最亲近的人说明我们的情绪按钮,减少被碰触的机率。当伤口被碰触得少了,情绪起得少了,我们的心伤也慢慢愈合了。
3、放下假设,直接找对方求证,少生好多闷气
思维决定情绪,问题是如果我们的思维不对呢?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在剖析自我情绪的时候,震惊地发现我的脑回路是这样的,简单描述一下:遇到问题不开心→开始内心假设,耐着性子等待对方解释→对方没有意识到问题,没有主动给出任何解释→默认内心的假设成立,对的,他就是那样想的,不然怎么说出那样的话做出那样的事,等等→开始生闷气→再解释都难了一级别,冷战模式开启。
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假设,因为我们有自己惯常的思维模式。但对方真的如我们所想,如我们假设的那样触犯了我们吗?事实是没有。
我们气得连话都懒得说一句,又何曾给机会对方自我澄清?与其说是对方惹我们生气,不如说是我们自己的假想惹我们生气。
我再也不敢对外宣称自己是超级理性的女子了,自打我意识到自己这个思维漏洞之后。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问题,不再妄自假设,把生闷气的时间拿来直接向对方求证,直接一点说问题,开门见山说意见,不憋屈自己不臆想对方,既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别人,何乐而不为呢?
4、先解决“情”,再解决“事”,而不是不考虑“情”,只解决“事”
是的,这是男女思维最大的不同。男生眼里的“对”与“错”,女生眼里的“情”与“爱”,不统一思维模式,注定永远鸡同鸭讲。
我一向对他凡事争个对错输赢的行为恨之入骨,无非是希望他把感情放在对错的前面,不要斤斤计较。现在才发现,其实自己的思维模式一直和他是一样的,半斤八两的样子,五十步笑百步,比如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我又何曾把“情”放前面,不是照样据理力争吗?
不把“情”的问题解决好,真的解决不好“事”。大家都带着情绪,谁还听得进谁的话呢,于是我联想起“先跟后带”的沟通模式,如果能够先肯定对方,再指出希望对方改进的地方,沟通的效果一定大不一样。
5、在“述情”和“共情”的基础上“允许”和“影响”,爱需要学习
用合适的方式向对方“述情”,以不伤害对方的方式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决定,多说“我希望”,不说“你应该”,在原则和底线范围内,允许对方和自己不同,允许对方有自己的空间去做他喜欢的事,不用干涉,只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
我有切身体会,我以前很讨厌他打游戏,偏偏他的状态近乎沉迷,半夜三更还在喊“兄弟们,推塔啊”,肺都气炸了。我那时是不情愿地允许他打游戏,内心积了不少怨气。我多次沟通时提到希望他能节制一点,半夜打游戏会影响我休息,都以无效告终。现在我大大方方让他去玩,他倒作息时间向我靠拢,早早关了电脑过来,反倒我自己看书、运动、写文章、冥想忙得没空搭理他,巴不得他去隔壁房间玩他的,落得清静。
尊重差异,允许成长,“述情”、“共情”大概只有在对方愿意和你将心比心的前提下才进行得下去,“允许”和“影响”才是爱的大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