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界回归自我,
才是真正自信的体现
如何学会真正的自信?
很显然,这样一个命题是为自卑者所提出的。尽管这个问题的具体答案因人而异,但大体上的方向却是普遍的。要想得出该问题的结论,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这个命题的起源--自卑。
自卑,指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和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事实上,自卑是一种普遍现象,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自卑情绪。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卑的根源是“比较”。
比较,是由人与生俱来的无尽欲望以及自私自利的基因所驱动的惯性行为。人生来自私,因而渴望自己所拥有的都是好的事物;人生来自利,因而追求自我所认知下那些好的事物;人生来贪婪,因而这种追求无穷无尽。
但“好的”事物在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它是极其主观且多变的,总是与“不好”一起,成对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这个“好的”是个笼统概念,它是一种普遍认知下积极面的象征,可以用大量其他的词语来替代,例如“美的”“成功的”“优秀的”等等,而自然地,这些词语出现时,同样也伴随着他们的对立面,“丑的”“失败的”“差劲的”诸如此类。这些主观判断并不能通过对单一事物的理解而得出,它是由两个事物的比较而做出的断言,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经验,最终被人们定性为客观现象,以至于人们差点忘记了这些所谓的客观是极其脆弱的,只要参考的标准发生改变,所定性的结论就会被轻易推翻。例如,一个一米七的人和一个一米六的人站在一起,我们会得出结论,一米七很高,然而当这个一米七的人遇见一个一米八的人,一米七这个身高在人们眼中便成了不足。事实上,客观世界无所谓高低,一米七本身没有一个标签化的定性,是人的比较行为和主观判断,给它贴上了不同参考系下的不同标签,而这些标签是带有或积极或消极的主观认知因素的,换句话说,带有积极因素的是人们所追求的,而带有消极因素的是人们所排斥的。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这些标签的主观色彩会发生改变,例如,在唐朝,“胖”是一种带有积极因素的标签,是人们所追求的;而如今,它是携带消极因素的标签,是普遍所排斥的。
总结来说,自卑的源头是比较,而比较的形式有二:第一种,我们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相对高标准的参考系下,主动将自己与这个参考系内的其他坐标进行不断比较后,遭到打击而产生自卑感;亦或是被动陷入比较之中,遭受到他人的恶意抨击和打压而产生自卑感。无论如何,比较就是原罪。
当我们对自卑有所认知之后,如何变得自信这个问题的结论,便有了大致的方向。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比较参考系”的问题。选择什么领域、什么标准、何种水平的参考系进行比较,是我们通往真正自信要考虑的第一步。
由于人很难做到在一开始就完全摒弃比较思维,总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因此,在学习自信的第一阶段,我们并不必刻意回避比较,需要做的有两点:
首先,要接纳、理解自己习惯性的主动比较行为,同时,转换参考系,或者说比较对象,尽可能发掘自己的长处,也在向下的比较中使自己的短处显得相对具有优势性,以此来获得一种暂时的假性自信。若是无法控制将自己与某一特定对象进行比较,就强迫自己减少与该对象的交集,有意地让他尽可能少地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不关注,不询问,不了解,不听,不看,不谈论有关他的事情,尽力让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其他对象;此外,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比较和批评,我们要学会假装自信,装作毫不在意且十分鄙夷这种无聊的比较行为,让自己习惯一些自信大方的状态,例如,保持良好的体态,举手投足表现得开阔些,练习眼神,使其更加坚定有神,练习说话的共鸣,不要用气声讲话等等。
这是通往自信之路的第一步,我们将这一阶段的人总结为“假性自信下的自卑者”。尽管我们仍处于一种恶性的状态之中:不断比较拉踩,逃避问题,依赖一种假性的优越感来伪装、安抚自己……但无论如何,至少这是一个积极改变的开始。第一阶段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心态和整个人所呈现出的状态,是最需要勇气和决心的一步。
当我们开始做出改变的同时,很快就需要考虑第二阶段的任务:找出最在意的参考系领域,换言之,就是找到自己真正希望做出点成绩,并能使自己在其中得到优越感最大化的领域。选择多种多样,可以是学习、可以是某项运动,可以是美妆穿搭,也可以是赚钱,只要这种选择能给自己带来绝对的优越感都无可厚非。定好方向后,就是持续性地、科学有效地为此付出努力,提高自己在该领域的能力……(此处省略各种方法论指导,各个领域的精进方法不同,无法一一列举,可自行摸索)
除此之外,第二阶段还需要主动优化朋友圈子。我们可以多结交一些自信大方、热情开朗或者毫不吝啬自己赞美之词的朋友,哪怕不深交,也尽可能多地与这类人待在一个环境里;尽量避免与爱炫耀、爱攀比、好评头论足,甚至流露出PUA倾向的人相处。从而为我们专心于提升自己,创造一个良性的环境。
第二阶段我们称之为“自信定向”,其主要目的是了解自我,明确一个自信的方向。这是转移个人注意力的初步过程,也是最需要审慎思考和坚持不懈的阶段。
通过大量付出,我们终于在某一领域展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准,在一些一般水平的参考系下,我们开始能够从中获取优越感,从前的假性自信行为也变得更加自然纯熟。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我们发现,如果继续保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对我们的进步会有巨大的消极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同样意识到,无论如何前进,永远都有开发不完的前沿,人终究还是卑微的。
这就是第三阶段的状态,“遇强则弱,遇弱则强”“时而自信,时而自卑”。这是一个矛盾纠结的阶段,但事实上,这里的矛盾并非对立。我们的自信感是假性自信的升级态--优越感或自负感,并非一种真正的自信;而我们的自卑感也不同于一开始的状态,它是一种自负心理遭到打击后的挫败感。因而同时拥有优越感和挫败感并不矛盾,但这样的状态通常会带来大量的困惑与内耗。
第三阶段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参考系转移到自己身上,也就是不再与外界参考系进行比较,转而与自己进行比较,更多依靠自己行事。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一点,就要积极地鼓励并赞扬自己。同时尽量大胆地去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尽可能去依靠自己,慢慢与自我建立一种信任依赖关系。这一阶段最需要耐心和韧性,也是自信路上必经的瓶颈期。
真正的自信就是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完全抛弃参考系,摒弃比较思维,将注意力完全地放在做事的过程上,而非结果上。结果已经无法再对我们的心态造成影响,我们更关注做事的过程。外界和过去的自我都无关紧要,未来如何依靠的是当下的作为,我们所依赖的、信任的、欣赏的、爱的,是当下这个鲜活的自己,我们生活的注意力回归到当下现实的自我中来,丰富而充实;没有比较,不论好坏,哪怕孤芳自赏,也爱这个不完美的自己。真正的自信是我们懂得自足自爱后所自然流露出的状态,真正的自信是回归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