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位友人聊天,惊讶于他在短时间内爬到500强企业的管理层,虚心向其请教秘诀。他说了一个故事。话说在校时为了谋生,他当过毕业论文的枪手,手下还有一群小弟,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有个小弟接了客户的单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一直耽搁,明天就是截止日期了,这才向他汇报。搁正常人的反应,肯定破口大骂。但是他没有,很快就冷静下来,也不责备这个小弟,而是连夜赶完了这篇论文,顺利交差,获得了客户的好评,也赢得了小弟的忠心。优秀的人总是这样,遇到任何情况都不找借口,用于承担责任,专注于解决问题,事业自然蒸蒸日上。
然而,实际生活中,我们更倾向于找借口,把事情的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继续躺在舒适区。如果你经常这样说这类话,就要警惕了,负面言论的催眠效果是很惊人的:有钱了不起呀;那个人都是靠关系的,没什么本事;他的文章很水,百万粉丝都是脑残粉;鸡汤文,都是给肤浅的人看到。
说的时候很痛快,但是不知不觉中你给自己埋下了潜在的隐患。
有个概念叫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指的是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更好地适应生活的一种机制。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有潜抑、合理化、仿同、投射、反向作用、躯体化、置换、幻想、补偿、升华等。找借口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落差》这本书从认知失调的角度阐释了我们爱找借口的原因:
坚持自己的错误,割舍不了那些让自己受伤害的事情。我们可以用认知失调来解释这种顽固不化,人体会产生压力与失调,纠正过去的错误比死不悔改要消耗更多的精力。这就是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思想领导者或假预言家并没有被他们所愚弄的信徒抛弃;追随荒诞的言行终归比接受自己被愚弄的事实要轻松许多。
确实,我们都爱找合理化的借口,当我们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他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就会倾向于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像崇祯皇帝在遗书提到的“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就是为自己不善用人找借口。
偶尔如此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们需要发泄情感,可怕的是你习惯了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长期下来就像滚雪球一样,累积了负能量的强大势能。一遇到事情你只会推脱,却从不做出努力改变现状。唯一去做的就是期望别人不好,最好比自己差,然后幸灾乐祸,怡然自得。我蓦然想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玛莲娜,当她风情万种、妩媚生姿的时候,小镇的人都说她是荡妇(内心却很向往,男人想得到她的身体,女人想拥有她那天使的面孔和魔鬼的面孔),欺负她;当她最后变胖变丑了,小镇的大妈们主动跟她热情地打招呼,宛若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所谓成熟,就是不给自己找借口。试着果断行动起来,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成长和解决问题上。当你这么做时,真没有时间理会流言蜚语、是是非非,你会感受到一种内在的驱动力,牵引着你不断突破舒适区,全身充盈着力量。
有本时间管理的畅销书叫《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作者是吉田穗波,她的故事非常励志。一个产科医生,带着三个孩子(三岁、一岁和一个月大的三个女儿)的妈妈,工作和家庭那么忙,只用半年备考哈佛,竟然如愿以偿,成为哈佛公共卫生硕士。她是如何做到的呢?每天晚上九点睡,早上三点起床,六点照顾孩子,利用三点到六点的大块时间复习,工作时见缝插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凭着一股强大的内驱力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她相比,我真是自渐形秽,决定更努力地高效学习。上帝会垂青于不找借口、潜心努力的人。
我有个朋友是大专毕业的,专业是计算机方面的,毕业后进入一家广州P2P公司,月收入两万五千元。如今房有了,车有了,还有个貌美如花的未婚妻。他和我说,他上学的时候一天当做两天用,专业学得精透,毕业设计优秀到把指导老师看呆了。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自媒体老司机坤龙,中专毕业,无资源无学历无背景,但是他不怨天不尤人,潜心专研,把几个百万级粉丝的微信大号运营得风生水起。
即使被人误会,也不给自己找借口,而是用做事代替解释,那就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遗失的智慧》里提到,清洁工人卢克为一位长期昏迷的年轻患者接连打扫了两次房间,原因是第一次打扫,患者的父亲没有发现。而卢克完全有借口不打扫,向患者父亲解释自己已经打扫过了,不相信就找主管来协调,或者直接无视,继续打扫下一个房间。然而卢克没有选择这些做法,而是说:“对不起,我这就打扫”,然后在患者父亲的监督下再次打扫房间。患者父亲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卢克已经打扫过了,充满了内疚,也感受到了卢克的善意和慰藉。卢克是个有道德想象力的人(即能看到不同选择产生不同后果的能力以及对其评估的能力),他静静地做好分内事,比什么都强。
我们真应该好好向这位清洁工学习,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找借口,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