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今年受疫情影响,高考延迟了一个月,今天终于迎来了高考第一天,首先祝各位考生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高考,是现代才有的名词,实际上古代的科举考试也相当于“高考”。
在如今的社会,高考只是成才的一个途径,但在古代,科举考试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古代时,考生成绩分三等: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都赐“进士及第”。
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
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从隋朝创立,唐朝确立,再到宋朝完备,明清兴盛,大约存在了1300年。这期间一共产生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代,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也是文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
今天,当考生们正奋笔疾书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古代学霸的那些“高考”(科考)往事。
一、稳稳的学霸,实至名归的状元
历史上,有位稳稳的学霸,实至名归的状元。
他就是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人生大赢家——张九龄。
张九龄,武周长安二年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702)癸卯科状元,也是岭南第一位状元和宰相。
当年考试张榜公布后,落第考生不服,状告考官不公,要求重考。
重考结果,张九龄仍然独占鳌头,时年二十四岁。这不是稳稳的学霸,实至名归的状元又是什么?实力证明了一切。
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这样的张九龄又怎能不被后人所崇敬、仰慕?
代表作: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二、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人。
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武周证圣元年(695)乙未科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贺知章少时便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
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
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代表作: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畅销诗人,考场得意
唐代诗人白居易,五岁能作诗,可见先天之聪明。
他在《与元九书》里自述道:“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古成疮,手肘成胝。”或许是因为他读书太过于用功,所以影响了健康,年纪轻轻就“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可见诗人后天依然很努力。
老天是公平的,刻苦用功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时拜访诗人顾况,顾况见了他的名字,就先笑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后来看到他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从此,白居易声名大噪,他的诗在长安城被争相传抄,甚至还远播到新罗和日本,堪称当时的“畅销诗人”。
在名声的加持之下,白居易的科举之路也比较顺利,他在二十八岁时中第四名进士,而当年全国仅录取了十七名。
多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白居易意气风发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后,他又参加了吏部的考试,名列甲等,从此走上了仕途。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等。
四、任性的“学霸”本霸就是我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
在二十岁那年,苏轼就跟随父亲苏洵和兄弟苏辙离开家乡,千里迢迢进京去赶考。
当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看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可谓是眼前一亮,以为如此好文应该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由于怕引起旁人风言风语,于是将此文只评为第二。最后拆卷以后,他才发现是苏轼的作品。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杨万里《诚斋诗话》记载,欧阳修对苏轼此篇文章赞叹不已,跟他讨教一个典故的出处,苏轼坦率直言:“何须出处!”欧阳修听后不仅没有懊恼,还十分感慨:“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也表示“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此后,苏轼接着参加了北宋更高级别的考试——制科考试,获三等并走入仕途。据统计,两宋三百多年间制科共举行御试二十二次,入等者不过四十余人,而制科入三等者仅有四人,苏轼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学霸本霸”了。
代表作: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开元二年状元,九年登拔萃科
李昂,生卒年不详,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约生于武后时。开元二年状元(714)及第,九年登拔萃科。
历任考功员外郎,二十四年知贡举,为举人所讼,后改任礼部侍郎知举、吏部郎中。以文辞著称于时,其《赋戚夫人楚舞歌》为时人传诵。
代表作:
从军行(节选)
匈奴未灭不言家,驱逐行行边徼赊。
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
天边回望何悠悠,芳树无人渡陇头。
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
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
麾兵静北垂,此日交河湄。
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
六、走后门的真状元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辛酉科状元,为太乐丞。但据说他是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走后门不知真假,不过以诗人的才华,不走后门那也是稳稳的状元。
代表作: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状元中的状元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状元。
二十岁的文天祥于集英殿殿试时,面对朝廷的内忧外患,以"法天不息"为对,洋洋万言,一挥而就,被理宗钦点为状元。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更是世人心中永远的民族英雄!
代表作: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勤奋刻苦却不得志的大师
韩愈,被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连大文豪苏轼也是他的忠实“粉丝”,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然而,他的应试之路却充满了波折。
韩愈自幼苦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鸡鸣而起,孜孜研读”,“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然而,这样勤奋的他,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却连续三次都名落孙山。其中一个原因,是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譬如第三次考进士,韩愈看了主题灵感一来,没有用骈体,而是用古文体挥笔而就。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到了第四次考试,他把去年的文章又重新写上考卷,这次的主考官却觉得很好,于是他终于榜上有名。
在唐代,及第的进士要想做官,还要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然而,韩愈在吏部考试中又接连失败了三次,只能作诗自叹:“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直到34岁那年,他才终于被朝廷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九、朋友遍天下, 却无“进身之机”
孟浩然出身于书香世家,早年隐居于鹿门山,“以诗自适”。弱冠后,辞亲远行,“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在远行路上,孟浩然结识了张九龄、李白、王昌龄、王维、张子容等众多朋友。据学者统计,如今孟浩然留下来的诗作有260多首,其中仅交往赠答诗就有130多首。
孟浩然也曾有过“高光时刻”。39岁时,孟浩然第一次赴长安,虽未能高中,却因在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名气都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不过被接见时却因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句诗“得罪”了唐玄宗,引得玄宗不悦:“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而后孟浩然再次赴长安求仕,仍不仕。虽仕途困顿,不过孟浩然为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人缘好,又有诗才,归隐后便寄情山水,终“病疽背卒”。
十、“零分作文”的批注“奇才”
金圣叹为人诙谐幽默,学问渊博,自称“以吾之才,入学如取芥耳”。现实却是,他曾三次名落孙山,落榜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有一次试题为“西子来矣”,本意是以西施曲线救国一事来写作文,结果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考官批复:“秀才去矣!秀才去矣!”
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金圣叹是“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辄被黜,复更名入泮,如是者数矣”。
虽然总写“零分作文”,但是金圣叹却是当时的“畅销书”作家。他把《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评为“六大才子书”,做了自己批注的点评版。这些点评版极为畅销,“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
十一、半生为科考 场场皆落榜
蒲松龄很小的时候就能吟诗作赋,曾以“神童”之称闻名乡里。他19岁时就考中秀才,但接下来的52年,他参加了44次考试却次次落榜。
其中有一次落榜,竟是因为蒲松龄在书写时漏掉了一页。据记载,清代科举考试有严格的书写规定,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五个字,且必须按页码顺序书写。蒲松龄这种“越幅”(俗称跨页,页码不相连接)的行为违反了规定,不仅被取消考试资格,还被张榜公布于世。
他曾慨叹自己:“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71岁时,蒲松龄再次赴考,终于被破例增补为“岁贡生”。
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虽科举之路坎坷,却因创作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声名大振。如今,《聊斋志异》在世界各地已有近20余种语言译本,许多故事也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受到观众的喜爱。
十二、“实业救国”的状元
张謇[jiǎn],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代表作:
《雨中望上饶诸山云气》
将雨山云忽际天,
有时山忽上云颠。
晚来更被横风扰,
万点青苍尽化烟。
结语:
古代的这些大学子们,有些人“高考”之路很平坦,但大部分人的经历都很曲折。
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乐观、不放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如今的高考,在实现人生梦想的过程中,必然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如今的应试教育,与中国几千年主流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当今社会,所有这些提供公平向上机会的通道,大都要经过考试这个关口。
所有的考试都要经过艰辛的学习,用勤奋努力来弥补教育资源上不足或家境条件所伴生的各种劣势,这是最好的也是相对公平的途径。
话又说回来,考试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
金榜题名自然得意,纵使名落孙山,也可以从他处寻得人生的意义,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还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