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实体企业并不多, 五个手指数的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在每个企业主的身上都会有.
采购突然发了个成本表过来, 意为完善一款即将出货的系列产品资料. 还没打开看正好看见采购经过, 随口确认了一句: 没什么出入吧? 他也随口回: 不应该会有, 有也不可能差别太大, 你看一下, 应该没问题. 我也正好有空, 就顺势打开看看. 这一看就麻烦了, 差别不是一般的大, 价格有变高30%的, 也有变低50%的, 自然采购就这样被我逮着不放了. 他一头雾水, 我就更一头雾水, 对半天没对出个所以然来, 干脆他就跑回去挖出原始采购单. 这一看就逗了, 他手上的采购单和我手上的报价单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供应商. 这下大概知道缘由了:项目部换了供应商. 找到项目部主管, 他的理由是为了降成本, 这就更逗了, 降成本降成忽高忽低的. 而实际情况是,大货快做好了, 订单更是早就敲定价格了,两头都不可能做调整了,这事儿变成了"凉办".所幸在手订单的总额未产生实际亏损. 而这事儿, 却让我再一次看到了这一个有趣的现象. 当老板听到"降成本"这三个字, 事儿就不是事儿了.
这就让我又想起从前的老板, 只要听到"降成本"三个字就两眼放光. 做老板的, 对金额数字敏感特别正常, 喜欢降成本也无可厚非。有意思的是,但凡谁想弄出点儿动静,也都可以以“降成本”为名瞒天过海。后面所产生一系列问题,尤其质量问题连远房亲戚这层关系都沾不上,饶是周而复始刷着“存在感”;更甚者,借由比明目做文章获得青睐者不在少数,深谙此道犹如老板肚子里的蛔虫。
所以,一直对这些企业主的真实想法很感兴趣, 到底是明知而忽略呢? 还是明知而任其发展呢? 还是有其他让这现象更合理存在的理由.但是你懂的, 这话不能乱问啊, 哈哈!至今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