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上一章告诫我们一味追求五色、五音、五味这些极致的外在感官需求造成的各种困境,这一章紧接着从内心的感受与追求,强调了要有独立自明的内心,宠辱不惊,如同第七章所说,置身于身外、身后,不计较自身的得失,方可身先、身存。
【原 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 析】
这一篇可能主要是对当时处于社会上层的君王以下的王公贵族所言。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这句大致是说,得宠和受辱都像受到惊吓而惊慌失措,重视大的祸患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春秋战国时代,战乱不说,各国内部,君王众多子嗣,孰为太子,长幼为序已不复存在,就算按此,众多公子、公孙也是战战兢兢,奋而争宠,而后大都宠者得之,但得到了,因为争宠得来的,就要面临各种失去的风险(是不是也可以算作最早的内卷),其他没有得到的也成天如履薄冰,所以宠辱若惊。借助王弼本我们深入了解下,王弼注为“宠必有辱,荣必有患,宠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这是从相互对立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应如何看待宠、辱以及荣、患,并说明这里所言对象不是“为下”者,而是上位者。明朝王纯甫曾解说“贵大患若身,当云:贵身若大患,倒而言之,为之奇也”,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古文这种倒装本来就有,而且倒装后也更契合整体韵风。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句大致意思:什么是得宠和受辱都像受到惊吓而惊慌失措呢?受宠者感到自己受宠就是在心里把自己已经置于两者中的下位了,因而得宠也感到惊慌失措、失宠也感到惊慌失措,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像受到惊吓而惊慌失措。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释德清(即憨山德清)就直接解释为受宠是下贱之事,为什么呢?原注有文字说:“世人皆以宠为荣,却不知宠乃是辱......宠为下,谓宠乃下贱之事也,譬如僻倖之人,君爱之以为宠,虽卮酒脔肉必赐之。非此,不见其为宠。及其赐也,必叩头而啖之。将以为宠。彼无宠者,则傲然而立。以此较之,虽宠实乃辱之甚也。岂非下耶。故曰宠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