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是由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中一个名为“聚焦”的栏目组于2002年发表的一系列关于神职人员猥亵儿童事件的报道改编而来。片中复杂的司法程序,总觉得天方夜谭的报社同事,企图掩盖真相的主教Law ,以及狡猾的辩方律师,这一切的阻碍,都没有使这些真正的新闻人望而怯步,反而令他们更加坚定的去挖掘真相。
《聚焦》是2016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得主,可似乎看过本片的大多数人都觉得整部影片的节奏是否有些过于不慌不忙了,但是看到结尾处又觉得这才是正确的。全片没有大肆的渲染,也没有盲目的煽情,正如一个新闻人该有的态度,对待事件冷静客观,面对事实理智克制,即便是在了解全部真相后表现出的震惊和愤慨也仅仅是人性中的“情不自禁”,更多的还是搜寻和探索真相时的不顾一切。电影中,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一是起诉教会意图解封其中一名牧师猥亵儿童的案件记录;二是策反教会的代理律师,确定波士顿所有犯案的神职人员的名单;三是赢得受害者律师的信任,了解到数名受害者的亲身遭遇;四是即将揭露真相却突发9·11事件,计划暂缓。看过这一切之后慢慢回味,就会发现其实本片的情节张力十足,带动观影人的情绪也是暗自紧绷。
《聚焦》拍摄的意义是想告诉所有民众,波士顿之所以发生大规模的教士性侵儿童事件,与当地执法部门屈服于天主教的压力,从轻处罚、瞒而不报有很大的关系,从而抨击权力滥用、执法不严的司法体制。这是影片要表现出来的意义,而我却从中看到了些其他的东西。新闻原来可以是一把利剑,悬在不法分子头上可取其性命,令其伏诛,悬在执法人员颈上可时刻让其警惕,从严执法,万勿越雷池半步 。
自各种社交软件的兴盛以来,新闻传播开始进入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从看新闻跨越到发布新闻,仅仅是通过手机APP上的几个简单操作而已。面对如此境遇,传统的新闻媒体自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现在,如何把握机遇,接受考验,坚守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了当下每一位新闻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电影中,“聚焦”团队的系列专栏发布之后,举国哗然,掀起了大面积的反天主教运动,甚至蔓延到了其他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如: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地。由于此次高度还原事实的报道,使大部分被蒙在鼓里的群众了解到事实的真相,也令天主教会陷入了巨大的危机。现实生活中,《波士顿环球报》近一年的追踪报道,不光使社会公众得到了警惕 ,也令司法部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设法弥补。案件的结果是,相关涉案人员均锒铛入狱,天主教会在虐童事件上的罚款高达20多亿美元。经此一役,不能说新闻断绝了罪恶的源头,或许不好的事情依旧每天都会上演,但新闻可以揭露真相的原委,给那些一直等待真相的人一个答案,警醒世人,也是对执法部门的一种监督。
影片中有一段特写,“聚焦”团队的一员Carroll拼尽全力熬了无数个夜晚之后,终于列出了波士顿所有可能涉案的神职人员名单。正当他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他家所在的街区就有这样一个涉案的教士。镜头中,他拼命地跑去这个教士的房子,似乎是想确认什么,而后又飞快地跑回了家。最后的画面是,他气喘吁吁地在自家的冰箱上贴了一张字条:“孩子们,一定要远离这座房子!”并附上了那个教士的地址。电影里,当Carroll发现名单中的危险人物就在他家的附近时,他迟疑了一刻,影片在这一段处理的非常细腻,给观众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然而在这一刻,他想到了什么?一定想到了他两个可爱的孩子们,上帝保佑他们还健康快乐的成长着;或是感到庆幸,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这些毫无人性的罪犯;还是感谢自己和队友们的坚持,没有在权利的威逼下低头,没有在重重困难中退缩,更没有在丑陋的真相中软弱。是的,幸好坚持到真相浮出水面,幸好作为一个新闻人没有让那些等待真相的人绝望。
大学时看过一本个人认为是迄今为止写的最好的新闻学书籍—《新闻报道与写作》,它的作者梅尔文·门彻在这本书的开头写道:最好的新闻、新闻记者的最高成就,是由那些其热情在于向人民揭示他们生活其间的世界的基本真相的人达成的。尽管有些时候,裸露的真相令人难以启齿,或是重压之下有人想把真相掩埋,可这些都不能成为让那些等待真相的人一直等下去的理由。现如今,敢于说出真相的人少了,掩盖和扭曲真相的多了,所以作为一个新闻人敢于发声、讲真、讲实的品质和素养更加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