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字崇如,山东诸城人。清代政治家、书画家和诗人。相传刘墉驼背,所以在民间有一外号叫做“刘罗锅”。
刘墉生于官宦世家,因父亲是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刘墉受父亲恩荫直接以举人身份参加科举。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从翰林编修升为翰林侍讲。
乾隆二十年(1755年),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犯了失职罪,刘墉也被罢了官逮捕入狱。后来,乾隆皇帝宽谅了刘统勋,赏刘墉为翰林院编修、提督安徽学政。
又提督江苏学政。其间上书朝廷,请求州县官员约束当地贡生监生的不法行为;府县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刑事瞻前顾后,顾虑重重,软弱无所作为。皇帝嘉奖他懂得政事,命令两江总督尹继善等人大力清除这种不良风气。
乾隆四十二年(1777),刘墉在江苏学政任上时,曾检举徐述夔的著作悖逆,掀起一场文字狱。
朝廷任命刘墉为山西太原府知府,又升任冀宁道道台。因他任知府时对下属的贪污行为失察,发配到西北军中效力,一年后回京城在修书处办事。
其为官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而闻名于世,特别是其担任江宁知府时,深得百姓爱戴,甚至被比作宋朝的包拯。任江苏江宁知府时,为官清廉,又升为陕西按察使。父亲去世,在家守丧,丧期满后升为内阁学士,在南书房主事办案。迁任户部、吏部二部侍郎,外任为湖南巡抚,迁任左都御史,仍然在南书房办事。乾隆命他和尚书和珅一起去山东审理巡抚国泰贪污一案,审理得实,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充任上书房总师傅。又代理直隶总督,任为协办大学士。
乾隆四十七年(1781),他支持监察御史钱沣弹劾贪官、和珅党羽国泰,因其主持正义,被民间写进了公案小说《刘公案》中。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他是诸皇子的师傅,但久不入书房尽师傅之责,被降为侍郎衔的官员。不久任他为内阁学士,三次升迁为吏部尚书。
嘉庆二年(1797年),任体仁阁大学士,皇帝命他和尚书庆桂一起去山东审查条件,并调查黄河决口的情况,他上书请求拓宽疏竣下游的河道。
嘉庆四年(1799),刘墉被任命参与对和珅的清算审理。加太子少保停衔。他上书陈述漕运事务,反映有关部门佥派漕运夫役不严肃从事,以致发生中途盗米情况,因而有凿破船只沉入水中的事情,有的把船舵和桅杆也卖了,虽然有船而不能使用,他请求命令各省派漕运夫役应从富实人家挑选。他的建议都得到批准执行。
嘉庆九年(1804年)善终于北京家中,终年85岁。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衔,并入祀贤良祠,赠溢号为“文清”。
刘墉擅长于书法,是当时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人称为“浓墨宰相”。后世有称其为“刘罗锅(驼背)”,但正史中未见其为罗锅的记载,故疑为民间对其进行的演义。
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热播,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保田老师主演的刘罗锅与王刚主演的大贪官和坤在朝廷、在民间,对公事、对私事发生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故事。演绎了一出出啼笑皆非而又发人深思的故事,不是历史,却远远的超出历史。该剧亦有基于历史的成分,对乾隆年间官场腐败、科场舞弊、文字狱、闭关锁国、穷兵伤民、国库空虚等一些列历史现象进行了辛辣讽刺。
(陪伴营2023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