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读书。
记得上小学读的第一本书是《阿拉伯童话》,那会在睡觉前会钻在被窝里读上它一两篇,不知不觉的一本就读完了。后来上了小学高年级,便开始读世界名著了:《地心游记》、《汤姆大伯的小屋》,《小妇人》、《简爱》等等。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我读名著的时间太早,在什么都不懂的年龄读了好多只有成人才能看的懂的小说,有的时候似懂非懂,有的时候一脸懵懵的状态,那个时候只是热衷于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感悟。
上了初中呢,当时读什么性质的书来我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会已经开始喜欢写写随笔了,也买了好多名著。上了高中读的就比较杂了,虽然学业很忙,但也不知道怎么能挤出那么多时间读了那么多青春文学,像什么《我为歌狂》系列、郭敬明的《幻城》、《夏至未至》、《梦里花落知多少》等等,还从网上看连载小说看散文甚至看什么笔仙了之类的灵异事件。 高中时更喜欢写东西,有的时候灵感来了一下从夜里写到第二天早上,还专门给自己出了个文集,设计、排版、归类,卷首语,这些都是自己折腾出来的,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自己怎么那么热情。那时毫无经验的投了几篇稿子但都被拒了,不过我不在乎,也许那个时候自己对于写作的喜好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不谋求写出多么好的文章去发表,只是基于自己的爱好自娱自乐。
大学以后,我就不大喜欢青春文学了,虽然也读,但读的很少,像什么《圈里圈外》、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些都是大学读的。那会读的最多的是散文,我只是钟情于有思想的散文,钟情它的味道,钟情它传达的思想。我把学校图书馆所有毕淑敏的散文都读了一遍,对于喜欢的文句也摘抄了起来。那时候写的随笔就开始慢慢的偏向于想法观念类的了。
大学毕业刚开始工作时我依然喜欢散文,那会我特喜欢席慕容,我把首图席慕容所有的散文和诗集通通读了一遍,那会很少写东西,但一写起来也有点儿席慕容的感觉。再后来就读《甄嬛传》、《解忧杂货店》、《一个人的朝圣》、《欢乐颂》这些成年人才能看懂的小说。
工作多年后的今天,随着阅历的增加,观念的丰富,我已经开始转向读哲学心理学类的书籍了,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只知道自己慢慢的开始了对心灵的探索,充实自己的知识,扩展思维的深度,在当下做最好的自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这时候的自己慢慢的开始平静了,这种平静是来自于内心的那一种淡然。
我不知道今后自己读书的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我只知道我不会停止读书,读书是对生活的丰富,读书是对心灵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