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自勉联》
“卧薪尝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最终,越王勾践干掉夫差灭了吴国,成就一番霸业。
除吴王、越王之外,这段历史也成就了许多名人,例如:伍子胥、西施、范蠡。。等等。另外还有一人,也与此事有关,而且其作用之大,可以说是改写了整段历史,大家也都很熟悉,但熟悉的多是:子贡问曰。。
今天我们就抛开历史课本上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专门聊聊鲜为人知的,推动这段历史的幕后人物——子贡。
一起分享一下,发生在他身上的这段精彩故事:
子贡,复姓端木,单名赐,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
齐欲伐鲁
齐欲伐鲁,身为鲁人的孔子当然要救鲁国了,便派出一名弟子,谁知此人一出,改变了五个诸侯国的历史,这个人就是—子贡。
子贡使齐
子贡使齐,见到策划伐鲁的主谋—田常。先以“伐弱难,伐强易”不合常理的逻辑引起田常的关注,再以“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直击田常“伐鲁”的真实意图—争权夺势,也可以说是自保。并说服田常,只有“伐吴”,并且“伐吴不胜”,才能消弱竞争对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即“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动了心,只是,伐鲁之势已定,再转而伐吴,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于是,子贡实施第二步,令吴“救鲁伐齐”。
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南见吴王,利用吴王想要称王称霸的野心,以“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的道理,即施行王道的不能让诸侯属国灭绝,施行霸道的不能让另外的强敌出现,帮吴王制定了“救鲁伐齐,威加晋国”的称霸路线图。
吴王认可这个实现梦想的“称霸路线图”,却又担心越国趁机报复,欲先灭之。子贡当然不同意,时间不等人,若是等吴灭了越,恐怕鲁早已为齐所平,子贡背负的使命是要救鲁国的。但子贡不能直接这么说,只好给吴王分析利害关系,甚至用“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的激将法。
最终让吴王下定决心的,还是只有消除吴王心中的顾虑,即—越国这个大患,不是消灭它,而是换了另一种方式,令越出兵,一则可以助吴伐齐,二则消弱越的实力,以免在后方捣乱。于是,有了第三步。
子贡之越
子贡之越,这个场景颇有意思:越王清扫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亲自驾驭着车子到子贡下榻的馆舍问侯。。子贡对待越王的态度可以说是,恐吓。
子贡直接说:"现在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心里想要这么做却害怕越国,说:‘等我攻下越国才可以’。像这样,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 并且,子贡还旁敲侧击—你的小心思被人看穿,就是这种下场。
勾践听罢,叩头再拜,表明心迹:愿与吴死战到底!
子贡为越王出了一个复仇计划,依然是出兵助吴伐齐,若伐齐失败自可报前仇,若伐齐成功,则需要第四步——“连晋攻吴”。
子贡因去之晋
子贡因去之晋,警告晋君:吴胜,必以兵临晋。让晋做好备战,“修兵休卒以待之。”
结果就是:
吴王果与齐人战於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於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以一己之力,保全了鲁国,完成了幕后大Boss孔子的心愿!
子贡的“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办事通达,且有干济才”,在这件事中完全呈现,更有对局势的判断,人心的洞察,了解他人的需求并为我所用。。
脑洞再开一下,假如吴伐齐失败了,齐还会接着再次伐鲁吗?还是。。。子贡应该会有应对之策,至少这次已经完美地移(jia)花(huo)接(yu)木(ren)了。
《孙子兵法·谋攻篇》: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谁能想到,孙武的谋略被子贡演绎的这么完美。
你对儒生的偏见,还仅仅是只会“之乎者也”吗?
参考资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