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集,全书共收录12篇文章。他在地坛中的感悟、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的的思考都在这一篇篇散文中被他用真实温暖、冷静镇定的笔调娓娓道来。
作家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逝于2010年12月31日。他的一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在“最狂妄的年龄废了双腿”,而且人生的后二十年得了肾病,最后十年发展成尿毒症。病榻上的他看着自己的鲜血汩汩流出又流回,写下了《病隙碎笔》。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读《我与地坛》就像是从文字的中览阅史铁生的人生,你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来静静地看那个因双腿残废而全线崩塌的少年一点一点地站起来,更准确地说,是看站起来后的史铁生俯瞰当时少年的他,看他用最冷静的笔触道出最真实的自己。在这过程中,他对人生命运、生死之间做了深刻的思考。
刚生病时,史铁生情绪极不稳定,动不动就发脾气,把鸡蛋羹一下扔向屋顶,把床单撕成一条一条的,将一整瓶药一口吞下去,疼得在床上打滚,想着结束生命。但他艰难地挺过来了,并且希望能养活自己,想出名来让母亲开心,于是开始主动去学习,从而对生命有了另一种解读。
双腿残废后,他每天像上班一样摇着轮椅到地坛里去思考、读书或是发呆。他曾觉得,命运对他实在太不公平,凭什么自己是残疾,别人都健康无虞?良久,他写下了这段话:
“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八个字是历经磨难与困苦后发出的一声饱含无奈、旷达与了然的喟叹,也是看清那所谓扑迷命运后的宣言。
有的人天生机智聪慧,有的人偏偏丑陋愚钝,命运的不公客观存在,不可否认。但仅仅因为上帝的一个不小心我们就自我放弃了吗?若那不幸的命运降临在别人身上,我们就可松一口气吗?爱自己,也要爱众生,这才是自信与慈悲。
我常以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勇敢的。在经历了危险痛苦、也害怕危险痛苦后,选择重新去面对,才是饱含了理性、人性与天性的勇气。
他不吗?当然害怕。刚残疾时天天想着死,可最后在那个古老沉默又寂静的古园里想通了,安心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他已经和死亡达成了一个协议:既然你必定要来,在你来之前,我好好活着,等着你的降临。他就这么安心又宁静地拖着身子在人间笑着走了五十多年。
而生就更没有理由了。当他坐在故土的拒马河河畔,听说母亲曾经就在这儿玩耍,在这儿长大,在这河畔遇上了父亲时,他想,如果母亲不是遇到了父亲,那他还是他吗?
“当然,我只能是我,但却是另一个我了。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所有的人都是一样。”
最后的问题是,活着是怎样的一件事呢?他没了回答。
因为他说,活着可比死困难多了,活多久,这个问题就要想多久。
读《我与地坛》可以让读者去了解史铁生,看他展现生命微渺又伟大的思想火花,从中理解生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读者能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带着他用生命书写的勇气走下去。每当寒夜里火烛瑟缩时,不要绝望,想着那个坐在轮椅上依旧开怀大笑的人,相信明天的太阳定会升起。
“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