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古代的母亲偏爱的故事。
姜氏有两个儿子,郑伯和共叔段,因为郑伯出生时脚先出来,导致难产,让姜氏生产时非常痛苦。这就引发了姜氏从此讨厌这个孩子,而偏爱共叔段。孩子难产,不是孩子的错,确剥夺了他应有的母爱。
因为偏爱共叔段,姜氏为其求取世子的地位,但最终没有达到目的。后又为其求得封地,因姜氏的不满足最后封地已快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士大夫劝郑伯,如果再这样下去,国将出现两个君王,可能会被袭击灭亡,郑伯只说了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最终共叔段准备攻击郑国,郑伯一气之下,将共叔段赶出来郑国,将其母亲姜氏安置在颍,并且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久之后郑伯却后悔了,想孝敬母亲,最终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地下掘隧遇泉,到遇相见。
这是出现在远古时代帝王家母亲的偏爱,而偏爱的原因只是因为难产。
二、十几年前热播剧《大宅门》中白家老太太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憨厚,也比较木讷,对生活一板一眼,生活中不会滑头,也不是很懂得讨老太太的的欢心;三儿子的性格确是极其相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公子哥儿模样。
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白家二奶奶添了一个男娃,但生下来不会哭,就找了一个算命先生来算一卦,正当老太太听得入迷的时候,大儿子提着兰馨斋的点心非要让老太太尝一口,还特意说是兰馨斋的。老太太却满脸的嫌弃,推说不吃不吃,老大使劲讨好,可老太太就是看不上。也难怪,老太太正在为孙子算卦的事操心 ,也顾不上这点心,不想吃也属正常。
正在这时,老三也提着点心进来了,还故意咬了一口说:“这是什么馅?会不会做点心啊,妈,你尝尝。”听了老三的话,老太太立马换了个笑脸,接过小儿子递过来的点心说:“这你就不懂了吧,这点心馅儿是加了蜂蜜的。”
这时候大爷又将点心拿过来让老太太尝,老太太直接说:“不吃不吃,拿走,我不爱吃点心。”
这是在有钱有势的大宅门里的偏爱,白老太太算是见过世面的,也活到了这把年纪,眼里也揉不得沙子,心里也跟明镜似的,而偏爱的原因只是因为孩子油嘴滑舌,讨人喜欢。
三、一次和朋友在外面吃饭,遇到旁边几个宝妈在聊天,说这个月工资又要泡汤了,因为她妈妈说弟弟这个月准备订婚,按我们这里的习俗,订婚是不需要出礼金的,但她妈妈说她和她姐姐每个人至少出一万,多则不限,这个宝妈竟一点反抗的意识都没有。据她所说,她为弟弟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她们笑称她为“扶弟魔”。
80年代的时候一些父母为要一个男孩子,躲开计划生育,这位宝妈的母亲就在远房亲戚家待到孩子出生回来,计生办的人找上门,将家里的值点钱的东西全搬走了。父母都是农民,为了带弟弟,本来就比其他小朋友上学上的晚,所以更加珍惜这上学的机会,她和姐姐在小学和初中时都是班里的尖子生,最终在初三结束后全部缀学打工挣钱了。而弟弟从小就一个混世魔王,在父母特别是妈妈的溺爱下成长,学习成绩也差,母亲想办法托关系花钱,找了一个职业学校上学。结果可想而知,一无所成。用母亲的话就是女孩读那么多书干嘛呢?结果还是嫁人,成为别人家的人了,拼命让男孩读书是对的。
弟弟结婚的婚房是姐俩挣钱在老家给盖起来的,想着这应该可以了吧,远远不止。结婚的财礼,结婚用的钱等等只要是家里需要花钱的地方,都少不了姐妹俩。
重男轻女的偏爱从古至今都在各个家庭中上演,像前段时间的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成被母亲无休止的偏爱。《欢乐颂1》中的樊胜美也是典型的“扶弟魔”。
而这种重男轻女的偏爱至少因为他们还有一个偏爱的对象,有儿子,还有一种家庭没有儿子的,养有两个女儿甚至更多女儿的家庭,但这些孩子也同样得不到应有的爱,父母从小就放弃对孩子的爱和培养,只因为是女孩。
朋友小娇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她说她小时候特别聪明,也听话,喜欢学习,对书法,绘画,跳舞都特别感兴趣,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也特别好。但父母就因为她是个女孩,从来没有关注过她这些爱好,甚至连一盒蜡笔都不舍得买给她。从小到大都穿姐姐的旧衣服旧鞋子。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女孩子家家的,学那么多有什么用呢?”有时看到小娇真的很优秀时,就会感叹:“这要是个男孩子多好啊,可惜了”。母亲一生都在为没有个男孩而轻视自己,总觉得低人一等,当在外面受气时也总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这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偏爱,而偏爱的原因只是因为封建思想的残余,然而孩子却是无辜的。
俗话说“惯子不孝”,越是惯的孩子越是对父母不好,另一层意思是越是不惯的孩子、越是不被喜欢的孩子越是孝顺父母,而越是孝顺父母,父母好像对孩子的孝顺已经习以为常,容易得到的越不知道珍惜。
为何不被喜欢的孩子越是对父母越好越孝顺呢?姜氏从来没有给庄公母爱,但最后庄公确后悔起誓“不及黄泉,不相见也”;白家大爷匿名逃亡在外,不惜生命危险在母亲垂危之际冒死相见,还不忘记带母亲最爱的点心;平常人家的女孩子最终也是对父母倍加关爱,养老送终。
孩子渴望爱,一个人生下来之后最大的依靠就是父母,一个人可能会有很多孩子,而一个人的父母确只有唯一。这种渴望父爱母爱的孩子一生都在追求这些爱,一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孝顺得到父母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喜爱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