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小时前,滴滴出行再次发了道歉声明,原文内容如下:
看完这个道歉,不知大家什么感受,下面有人评论:“道歉有用吗”“你的诚意呢?”“支持下架滴滴的举手”“支持封杀滴滴”
看着这些评论,其实挺心痛的,替这个企业所有同事和工作人员心痛,替那些兢兢业业,每天奔波的滴滴司机心痛。
因为面对这件事,他们面临的有可能不只是失业,还有背后别人的议论,以及另样的眼光的看待。
一位父亲和儿子的对白:“你会不会因为我是一名滴滴司机而觉得丢脸?”
还有这个企业所有员工的内心独白:“大家会不会因为我在滴滴工作而看不起我,我的选择到底有没有错,是不是真的做了错误的工作。”
不可否认,当每次这种社会性无休止的持续性发酵的时候,确实有伤害到一批人,他们是无辜者,只是因此被迫受到牵连。
网络暴力和舆论的压力,我们都没有切身体会过,所以我们无知,无感,更不会去关心这些渺小的边缘群体。
值得让我欣慰的一点是,这次事件之后,除去那些蹭流量蹭热度的只会煽动大众情绪的媒体之外,还真正存在了一部分人认真思考了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并且为之出谋划策,想了各种应对办法。
比如三节课的一篇文章“我们试着给滴滴顺风车设计了一套防风险策略”
◐
滴滴顺风车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事故和问题,是因为这个产品的设计理念和逻辑就是错的,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导致滴滴走向深渊。
顺风车业务于2015年6月1日正式上线,那时候的网约车市场不只滴滴一家,其他网约车平台例如滴答拼车,但滴滴的顺风车却在几天之内打败了这些竞争者,独自霸占了一大半的市场份额。
为什么?就是因为滴滴“独特”的社交系统,顺风车事业部经理黄洁莉当时设计这款产品的时候,就是主打的社交。
相比其他网约车平台,滴滴甚至能够在乘客上车前,车主就能看到乘客的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行程结束后,车主和乘客还能互相给对方贴标签。
据当时滴滴内部的统计,女乘客较男乘客的被接单率高出10个百分点。
所以才有了后来黄洁莉的那句名言:
这是一个从没有存在过的场景,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一开始就非常清楚,必须往这个方向打。
他们的想法本身是没错,错在于,他们忘记考虑乘客和用户是否真的有这个需求,或者他们考虑过,但车主对这个设计可能比较认可,可怕的是乘客却一直蒙在鼓里。
所以,才会出现现在的矛盾和理解错误,我们一直以为我们只是在用一款打车出行的产品,而在那些设计者眼里,我们却是个被用来扩大市场吸引用户的社交消费品。
就像某个网友的评价:你认为这是个服务平台,别人认为这是个社交场地;你认为安全性很重要,别人认为暧昧性是首要;你认为你是消费者,其实你是消费品,原来,我们误会了滴滴这么久。
◐
现在说这么多已经没什么用,人命已经无法挽回,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思考怎样才能让这种事不再发生。
也希望能够少一些封杀和下架的言论,犯罪的最最根本原因不在于滴滴这个平台,而在于人性,而人性是不可控的,没有了滴滴,你乘坐出租车或者其他黑车一样会出事。
就像连叔说的那句话一样:无论技术怎么进步,能做到的,只是大幅度的降低犯罪,而不能彻底消灭犯罪。
这次事件对滴滴来说,可能是最深刻的一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但这都没关系,每一家企业成长路上,阵痛是必须品,必须经历过足够的阵痛和磨难,这个企业才能真正的成熟。
而面对阵痛,要么破茧成蝶,凤凰涅槃,重新生长,要么就此沦陷,走向堕落或者灭亡。
而我更希望滴滴是前者。
如果说滴滴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众人的讨伐下从此一蹶不振,退出市场,那便是我们的悲哀,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