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两条关于高价彩礼的新闻刷了屏,一个女儿因此自杀,一个男方提出分手。评论区几乎一边倒,都说彩礼是陋习,要彩礼就是卖女儿,就不应该要。我就奇怪了,感情一分钱不要白送闺女,再倒贴嫁妆才不叫卖女儿?当然我不支持天价彩礼,可将彩礼和卖女儿等同,这逻辑,也是醉了。
彩礼其实就是聘礼,古代三媒六聘里的聘就是它。 聘礼二字,最早出自《礼记•聘义》,那时候指的是诸侯之间的聘问之礼;而普通人之间很直白,诗经里有用鹿求婚的(《诗经·召南·野有死麋》),有用布做聘礼的(《卫风·氓》)。再往后么就复杂多了,南朝梁朝的沈约在《奏弹王源》里写:“璋之下钱五万以为聘礼”,宋代吴自牧在《东京梦粱录·嫁娶》里写“……且论聘礼,富家当备三金送之,……”,足见聘礼的历史悠久。
既然上下五千年,彩礼都存在,古代人民怎么就没反对呢?因为这是风俗,结亲双方会在媒人的陪同下商量,一般不会超出对方的承受能力,而女方嫁妆也是一种变相的彩礼回收。有来有往,大家就其乐融融了。
彩礼的妖魔化,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其缘由,不过是有些女方父母索取高额彩礼补贴家中。于是要彩礼等于卖女儿的结论喧嚣尘上。可因为要彩礼发家致富的女方父母有几个呢?这样的父母在全部的父母中占的比例有多大呢?估计百万分之一都没有。大部分的父母不过是根据风俗意思一下,最后随着嫁妆又回到了男方家里。有人会说,凭什么拿男方父母的钱给女方当傍身钱,那人家女方父母又凭什么白送女儿和嫁妆给你呢?世间事本就是有来有往,想白得财富,唯有做梦比较快。
一两年前,曾经看到过一个姑娘的故事,由彩礼而起。时间已久,暂且称她为A吧。A出身优渥,长相甜美,大学时和学长相恋。毕业后谈婚论嫁,男方母亲说,你家这么有钱,彩礼咱们就不用了吧,不过是个形式而已。A的父母看中男孩的优秀,默认了,并且补贴了一部分钱在市里买了房子,两人结婚生子。男方母亲来照顾孩子,对A十分不友好。一次爆发冲突,男方母亲脱口而出,你得意什么啊,不过是我家没花一分钱娶回来的,倒贴的,装什么大小姐!看,A当初的通情达理,在她眼中不过是自家儿子的魅力超群。后来还有一些其他事情,最后是离婚收场。归根结底,不过是男方母亲从心底是看轻这个女孩的。没要彩礼没卖女儿,又怎么样了呢?
另一个故事,应该很多人看过。某个酋长嫁女儿,聘礼要十头牛(具体数目已经记不清了)。在当地,牛是很贵重的物品。小女儿又不好看又懒,没人要。后来有个外乡人花了十头牛,娶走了小女儿。十多年后,回来看望酋长的,是个漂亮又能干的妇人。为什么?因为小女儿觉得她要配得上外乡人为她花的聘礼。酋长收彩礼,甚至就是卖女儿,可能说小女儿不幸福吗?
有人说,故事只是特例。那彩礼又能代表什么呢?它只是个风俗,决定数额的始终是人。没有彩礼这个风俗,卖女儿的贪婪者也会有其它要钱的理由;要了彩礼的平和者也一样过得幸福。
彩礼也可以看清一个家庭。合理的彩礼数目对方都不愿意给,你相信他们以后会对你好?!不会的,他们只会暗自欣喜自家的魅力,并不会认可你家的通情达理。大部分人都只看到没法结婚是彩礼过高,可过高的彩礼背后是什么原因,没人在意,仿佛只要取消了彩礼,大家就都能男婚女嫁,天下大同了。
认真研究一下新闻里高价彩礼的地方,会发现那里男多女少,收入不高。你看,就算取消彩礼,不能结婚的依然不能结婚。人家不选你,难道你还能逼婚不成?婚姻自主,人家有不嫁的自由。
想要女方倒贴,只有两个可能,一,男嫁女娶;二,你有能打动女方的优点。什么都没有,就请努力,而不是叫嚣着取消彩礼,幻想着天上掉馅饼,啊,不是,是天上掉妖精,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