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的好处,在于将自己写下来的东西能够加以系统的管理。再一个,就是有了读者,有了粉丝,有人喜欢了你的文字,鼓励和刺激你继续写作。
这样的系统便于作品整理和优化。
我就将近年来写的百多篇文字,编成了《观世界》、《美中国》、《食为天》、《关家店》、《过日子》等几个专题。
《观世界》和《美中国》都是游记、随笔,表达一下观赏美景时的美好心情和感怀。《食为天》写的是饮食民俗及饮食文化。《关家店》,我老家的村子就叫这个名字,我的父辈生于斯,那么用来储存我家庭或家族的札记,就带有老关家血脉的印痕。《过日子》则记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和体悟,老百姓过的是什么,就是过日子。
前两天,新建一个读书笔记专题,就有了《读书郎》。本意是平日里看了不少的书,读书嘛,长知识,有感悟,受启发,也应该把这些记下来。可是,因为疏懒,庙先建了,却还没一个和尚。没成想,有一天打开《简书》,惊讶地发现《读书郎》的专题被订阅了。天啊!感谢这位读者先生给我的巨大鼓励和助推我码字的动力。
年过半百,常常好回忆,许是老了吧。想想自己一路走来,真的是幸运,总能得到上天的青睐。幸运的是命中常有贵人相助,幸运的是在年轻时就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
几次搬家,家具、衣物和生活用品不断地在淘汰、更换,可是一箱子一箱子的书总是带着,搬来搬去。还记得一次搬往万科.金域蓝湾的新家,母亲拉开入户门,我吃力地抱着一箱子书在等电梯,电梯门开处,一位套着大金链子、带着大金戒指、抱着一个小狗的中年妇人走出来,咋咋呼呼地,“哎呀,什么啊?看着这么沉。”“都是书。”“书啊,书有什么用?最没用的就是书了。”我没搭茬,也无言以对,对一个暴发户,你还能说什么,当她“三季人”好了。
可以这样说,在我的每一步成长中,书,都是进步的阶梯。
我单位的书柜里是满满的书,家中的书柜里也是满满的书,书桌上、床头柜上、书椅旁边、卫生间窗台上,到处堆的都有书。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手拈来,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益在哪儿呢?我的体会是,遇到问题,碰到困难,读书的人就能够想的清楚一些,看的长远一点,拿得起,也放得下,心态平和。
家中有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营造出一个知识的环境,学习的氛围,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读书、爱书、喜欢书,把读书当做兴趣,当做乐趣。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案例,说犹太人为了让孩子打小就读书、爱书,会把蜂蜜抹在书上,让孩子从小就尝到书籍的甜头。
有了这样的环境和氛围,还真的会产生一些神奇的变化。就说说我家小孩。
我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书,不识字时他看图,但令人称奇的是他从来没把书拿倒过。有时故意倒着给他一本书,他都会认真地转过来看。这样,认字快,识字多,连一些生僻字也认识。
从小到大,孩子基本没参加过什么补习班,相对来说是“散养”。赶上双休日,孩子也特别好带,带去书店,他就会找个地儿,或书架一层的台架,或上下楼的台阶,自己翻捡出几本喜欢的书,一看就可以看上一整天。
看书最基础的收获就是长知识。孩子没上过幼儿园,由奶奶带。还没上小学呢,一次,园区里的几个退休老爷子聚一堆神侃胡聊,不知怎么就扯到清史了,清朝的几个皇帝谁是谁爹、谁是谁爷爷就掰不开了,正呛呛地厉害呢,一位老爷子看到我儿子跟奶奶下楼玩,马上说到,“咱们谁也别犟了,问问那个小孩儿,他都知道。”结果,孩子走过去,一五一十,来龙去脉地一梳理,几个老爷子全服了。
时至今日,博士在读的孩子放假回家时,也是闲来或埋头读书,或上网浏览知乎,或晚饭后一边陪我散步,一边谈《三体》,谈刘慈欣,有时也谈明史,谈清史,要知道他可不是文科生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研究压敏电阻的理工男。
去年的一天,一家三口人在北京胡同游,也顺道去游了恭王府。好家伙!妻子顿时感觉自己成了VIP,我和孩子两个人一唱一和地负责解说导游。更没想到的是,身后还真有一小群游客跟着走,跟着听。
这是笑谈了。
拉拉杂杂地写下这一篇,说一千道一万,说的都是读书的好处和收获,虽说没有古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般的简练,权做为《读书郎》专题作序,也是开了一个头,争取不负订阅了《读书郎》专题的读者的厚望。
从今日起,养成一个好习惯,读一本书,至少要写一篇读书笔记,把学习体会和读书心得通过《读书郎》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