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里,作者帕萃丝.埃文斯说到:有些人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却一点都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破坏性。当你遇到这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就被“抹杀”了。
她的这个言论原本主要适用于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之间,而我认为,在亲子关系中这个问题也尤为突出,只是还没有引起大部分家长的重视。
一. 你有控制孩子的行为吗?
成人之间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时,我们会用语言描述,会用行为反抗,甚至会消极地调整自己。可是,年幼的儿童,他们往往很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在亲子关系中,控制行为往往更为隐蔽。让我们一起来反思自己,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哪些控制孩子的行为。
是不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语:
你还小,别参与大人的事情。
你怎么这么自私呢?要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小朋友才对啊。
你也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搞不明白。
再不好好学习,就没有人喜欢你了。
认真做完所有的作业,才可以出去玩。
或者会经常看到这样的行为:
孩子想要自己动手拿勺子吃饭,父母瞬间夺过勺子喂他吃。
小孩子用剪刀剪纸,妈妈担心极了,拿着孩子的手一起剪。
已经学会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去捡掉在地上的玩具,还没等孩子弯下腰,父母已经帮他拿起来递到手上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很多,有的是言语控制,有的是行为控制。不管是哪种形式,都是控制者在用幻想的方式把孩子变成他心目中“梦中人”的样子。这是控制者的一种幻觉,他认为孩子不应该成为他自己,而应该发展成控制者想要的模样。一旦孩子没有往这个方向成长,控制者就会非常焦虑和着急,就愈发激起了他对孩子的控制欲。
二. 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
很多父母不认为自己是在控制孩子,并且也很无辜和委屈,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想控制孩子。其实,他们并没有觉察到,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
比如,遇到下面这种情形,父母是怎样在无意识中产生控制行为的?
小明放学回家,语文书没有带回来,要做作业了,妈妈大发雷霆,批评小明粗心大意。小明说:不是忘在教室里了,是同桌今天没拿语文书,下课的时候我借给她用,她忘记还给我了。妈妈却不相信,更加严厉地指责他:同桌借了你的书怎么可能不还?自己忘记了就是忘记了,你不要拿同桌作为挡箭牌。小明非常烦恼,妈妈为什么不相信我说的话?小明始终不承认是自己的错,妈妈气愤急了,指着小明说:你为什么这么固执?让你认个错就这么难吗?最后,小明也急了,愤怒地回击到:就算我自己忘了那又怎样?妈妈这下更加认定就是小明撒谎,一晚上不停地数落小明的不是。
这件事,让小明想起了很多类似的体验。为什么妈妈总是这样,宁愿相信她自己臆想出来的理由,也不会相信小明说的话。每当小明被妈妈“打败”的时候,妈妈仿佛才会舒一口气,就好像你终于承认了是自己的不对,不得不服从我的想法。
像小明妈妈这样,不去认真听孩子的解释,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说明这样的父母不想从根本上真正的理解孩子。这就是控制欲很强的人的一贯表现。
在《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中,作者将被控制者比喻为玩具熊泰迪——假想中的爱人(孩子)。控制者喜欢将虚构的孩子和现实的孩子混淆在一起。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泰迪,既安静又顺从,这个泰迪能够想起所想,行其所行,他会让父母顺心满意。你总是有不同的事情告诉他,而他总是知道应该如何回答。一旦,孩子不再是想象中的泰迪,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志和主张,不再乖乖地顺从于你,你和泰迪之间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
很多父母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个想象中的泰迪,是他们理想中的梦中人,所以他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做着让孩子成为泰迪的事情,自己却浑然不知。
三 . 爱往往成了控制的理由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同样,那些控制欲强烈的父母或许有更多的爱想给予孩子,所以他们不承认自己是在控制,爱往往成了控制的理由。
无视别人的存在,即使目的很好,结果却未必会好。作者讲了一个“米勒的女儿”的故事:一个叫米勒的人,和魔鬼进行一场交易,用自己的一部分地产(后花园)以及上面的东西换终生的富贵。他极爽快地同意了,因为他觉得只是损失后花园和花园里的一棵苹果树而已。但是他考虑的太不全面,他女儿当时正在后花园玩耍,因此女儿也被魔鬼带走了。
当妻子把这个噩耗告诉他时,为时已晚。米勒和妻子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他们的女儿非常痛苦,经受了各种折磨,才逃脱魔鬼的控制。
这个故事意在说明,米勒根本没有把妻女放在心上,如果他能提前和她们商量一下,也会避免这件事情的发生。虽然他的目的是好的,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
父母做任何事情,往往都会对子女说“我是为了你好”。可是,这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不去理解孩子或者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的父母做事情往往适得其反,最后的结果不是让子女更好,而是让子女感到更糟糕。
不要打着爱的旗号成为控制孩子的理由。这会让孩子活得很痛苦。他们一方面知道父母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很多时候不好意思反抗父母的不当做法,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受不到这种“好”带给自己的美好体验,极力想挣脱父母的牢笼。
四.不要害怕孩子有独立的倾向
控制者最害怕被控制者有独立的倾向。对于控制者来说,最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具有认识自我的力量和勇气,因为这种个人意识就是分离的迹象。很多父母控制孩子是因为他们不想失去孩子,在他们心里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一旦分离孩子就不再属于自己。这种害怕失去的感觉让父母通过各种手段减弱孩子独立的愿望和能力。比如小时候不让孩子自己做事情,父母会说:你还小呢,让我来帮你。你还不会做呢,我来给你做。这种消极的暗示,就意味着父母不想让孩子长大,不想让孩子从自己的怀抱里分离出去。当孩子长大了,能自己独立承担责任的时候,父母会说:你不用管了,我来给你摆平工作的事情。别担心,即使你失业了,妈妈还能养活你。这是在用控制的手段剪断孩子丰满的羽翼,实则是在潜意识里告诉孩子:你是没用的,我可以给你力量。我才是可以支配你的人,你要乖乖地回到我的怀抱里来。
所以,很多“妈宝男”就是父母控制之下的产物。从小到大,父母在用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的一切,当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法定权利的社会人时,他始终离不开父母的庇护,仍然需要父母的控制才能生活下去。
而事实上,每个父母都要坚信,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使命和责任,每个孩子也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能力,减少对孩子的控制,还给孩子作为人的自由和内在的生命力,孩子一定会朝气蓬勃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