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韩寒似乎和一件政治事件挂上了钩。原因是他发了一首极具争议性的歌,被戴上了“歧视女性”的帽子,然后很多人开始各种证明韩寒根本看不起女性,甚至还有人发起“坚决不看《乘风破浪》”之类的话。但如果你真正的看了这部电影,你不会觉得那首歌有什么不妥,甚至你会觉得那还是那个桀骜不驯的韩寒吗?
韩寒确实变了。《后会无期》是韩寒一个“没玩没了的远方”的梦,更有人说是一部金句的合集,因为在你几乎忘了电影情节和人物,却仍然记得那句“大人只看利弊,小孩才分对错”,还有“你连世界都没观过,谈什么世界观”。所以我喜欢《乘风破浪》,仅仅因为这是一部在讲一群小人物的真故事,而且把它讲的更加的深入人心,话题感很好,不再是从令观众们麻木的“金句拼接+段子拼凑出的碎片化剪辑”出发,更多的从小众一点的感情“友情和亲情”打入,一击即中。不是单纯的喜剧,而是给人以思考和共鸣,在精神和情感世界上双重冲击,它的侧重点尤其是子辈对父辈的理解上,这里多多少少都映射了韩寒自己的身世,高中辍学、追求梦想、父母的不理解。说白了,这种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回看的过程,这一过程就出现了一个由来已久的代际问题:你希望我平凡安稳小康的度过一生,但我却只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电影里赛车手阿浪想向从来不理解自己职业的父亲证明自己的选择,这一直是一个中国式的沉重难题,韩寒用“穿越回到过去、和自己的父亲一同经历当初的故事”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好笑的方式,找到了这个问题一个全新的和解方式。其实这说的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四个字“感同身受”罢了,于是我懂你为我曾受过的苦,终于我也能接受你的所作所为了。是啊,男人至死是少年,而每个父母也都曾是少年,我们只会埋怨他们不理解我们,但事实上,我们也从未真正的理解过他们不是吗?
在电影人物中有很多和现实中的我们很相似,罗力这个角色他很聪明,懂得如何见风使舵,并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向上爬,但最后又如何呢?他和李荣浩根本不是一恶搞层次的人,后者比他更心狠手辣。所以无论他如何努力,到最后仍然是个小人物,什么都改变不了。不觉得这和我们很像吗?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努力。但我们能触及的最高点,不过是别人的最低点,以为自己能够突破,其实只是在不断的碰壁而已。
年轻时的你,不甘心永远生活在出生的地方,不甘心平淡无味的生活,不甘心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归根结底,你不想做一个小镇青年或者小城青年,你想要去远方,你想要去闯荡,你想要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但父母希望你过的平凡安稳,希望你不要太累太辛苦,希望你永远留在他们身边,你总觉得父母不理解你,而你也理解不了父母。
高晓松在一次采访中说,原以为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你就都明白了什么都懂了。然后等到到了四十岁才发现,不惑的意思其实是说,你不明白的事你都不想明白了。年轻的时候,每件事你都想明白,每个人你都仔细想把他看透,每个事情你想明白它,甚至这个社会这个年代,你都特别想去明白,但是你其实明白不了,你连你自己最爱的人坐对面,你可能都不能全明白。可是年轻的时候就太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一些事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这个世界是会变的,但愿你我不要变成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PS:这是欠韩寒的一张电影票,没有坐在电影院细细品味每一个镜头,没有细读每一句台词,按捺不住先看了枪版,希望能坐在大银幕前再一次认认真真的再看一次,也不枉落一个伪文艺的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