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和几个朋友闲聊,谈到“村上”的事,各都开始吐槽自己的境况和经遇,有对制度的无奈,有对人为的吐槽,有对时运不济的感叹。总的来说,一个意思,目前过得并不如意,要么“混”要么“熬”,为自己想去努力而最终无法达成而找了一堆噱头,也许是这样,到后来我就没说了。
对于二十锒铛岁这个年纪,这个问题恐怕困扰过不止我一个人:“我不是不想努力,而是找不到内心的源动力”。人们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现实打败了太多东西,有多年努力最终却不能实现的梦想,有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准备大干一场而燃起的昂扬斗志,还有以为遇见对的人誓言要与她相伴一生的爱情。 一次和父亲聊天的中,偶然捕捉到的一个词,让我陷入了深思——寻求改变。如果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工作环境极度不满意,你就要寻求改变,为自己向往的生活努力。人要往前走,一直靠后推力肯定是不行的,主要还是得自己跑,没有谁会拖你一辈子。就我本人而言,高中到大学,说白了都是半推半就“从”了旁人的意愿,赶鸭子式的前进。到单位工作后,就得自己上路了,面对选择更多的是自己拿主意,如何让自己的小宇宙爆发,发动机式的产生源动力,光靠“我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豪言壮志是顶不了多久的。
父亲年轻的时候,学习非常好,考试很轻松都能吃“双百”,老师们也都很看好他,初中毕业,爷爷准备从水泥厂的岗位上退休,让父亲辍学去接他的班,因为在当时工人的待遇还算是蛮好的。听说这个消息,老师、校长都跑来给爷爷做工作,希望能让父亲继续读书,但最终还是没拗过爷爷的的犟脾气。父亲给我讲,他在水泥厂里呆了一个月,实在是待不下去了,每天上班穿着厚厚的高腰皮靴,踩在有三尺厚灰尘的工作间里,不间断地搬运着30㎜厚的钢板,每踏一步都会发出“噗”的一声。别人都还纳闷儿,这样的机会不是谁都能有的,还有一堆人羡慕着,爷爷也因此感到脸上有光。第二个月父亲就和爷爷提出要去当兵,果不其然,被狠狠批了一顿。 其实从那天开始,父亲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在寻求改变了,“只有考学才会有出路,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的生活”。后来的故事就是父亲自学高中,考上大学离开了工厂。
寻求改变,才是人最大的动力,对理想生活构想的越真实,现实带给你的反差就越强烈,你每待一分钟,每遇到一件让你心力交猝的烦心事,都会刺激你的神经,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卧薪尝胆,厚积薄发。说到这儿那么有人可能会说了,目前感觉自己过得还将就,还没有到你说的那种地步,产生不了那么强烈的改变欲望。不得不说有这种想法的肯定是大多数人,这里我把它简单划分为两类:
一、在安于现状还是寻求改变的矛盾中不断寻找心理安慰
安于现状、随遇而安是人本性中惰性的最好体现,“就这样吧,我已经尽力了”类似的心理暗示早已把你的斗志消磨殆尽,倘若你自己对当前的生活状态、工作情况抱着将就的态度,那我也只能说——你对当前生活的满意程度决定了你今后生活水平的高度。
二、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寻求更大的成就感
物质上的富裕不能替代精神养分的充足,这个时候你要找寻的“源动力”就源于——热爱。只有对一件事物的热爱,才能激起行动的欲望,产生源源不断的内动力。当然你对一件事物热爱程度的不同,你所获得的动力大小也会有所不同。
换句话说,寻求改变的本质也源于热爱,正是因为向往,才渴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