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人民日报发布了2018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2018年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67本。
微博有网友评论:
“终于有一次没有拖后腿”
也有人质疑:“这个调查报告是如何统计的?““根据卖书量还是问卷调查?”
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呢?
反正我是有。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跟过去几年前,人均0.7本阅读量相比,这个数字一直在提高。
阅读人数增加,综合阅读量提高,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倾向于数字阅读。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今天想借此深入一步跟大家谈谈,人们关于阅读普遍的几点误会。
正好是阅读日刚过。
1.这个时代的"书皮学"
读书的好处,不用多说,毋庸置疑。
关于经典我听过最好的定义:真正的经典就是那些,没有人看,但是大家都在谈的书,就是经典。
细想一下,还真的是。
我们每天都在谈论《三国演义》中的内容。比如,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赤壁之战,等等这些耳孰能详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些典故有的变成了成语,有的变成了谚语,组成我们生活用语的一部分。但是有多少人,真的去看过《三国演义》呢?
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会谈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谈论王熙凤的性格,谈论刘姥姥逛大观园。
可是有几个人真的,去看过《红楼梦》的原著呢?
首先我坦白,我没有看过,以前看不懂,现在也没有去看。
与此同时,我们看过了太多的杂志文章在谈论这些名著。这就导致了我们和真正的名著之间,有了很多的误会。
比如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些故事观点,可能书中并不是这么写的。这其中最大的误会还是,我们会经常误以为自己,读过这些名著。
听过一个人这么说:“买了很多的书放在书架上,虽然从来没有翻开过,但是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总会看看书名,日子久了,自己都以为自己看过这些书了。”
在这个时代,喜欢读杂志的人,都算是爱书的人。
2.全民阅读时代,来了吗?
现在阅读好像和戒烟、锻炼身体这些一起成为了一种运动。
在知乎上经常会有一些这种问题,“30岁的你有什么感悟?”“20多岁的人有什么必须懂得道理?”“有什么必须养成的好习惯?”
高赞的回答里面,出现频次最高的,无非就是戒烟,经常锻炼身体,多阅读。
不止如此,包括书店,媒体,图书馆永远都是在有意识的去推动,这种读书的氛围。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的书单,读书指南。
这样好吗?我不知道,这样有用吗?我也不知道。
我以为,越是闹得凶,越是底子薄。好比一个人,越是张牙舞爪,越是心里虚。
我想如果有一天,人们谈到书的时候,云淡风轻,没有一丝丝涟漪。
我们在影视剧中,也不会看到那种有些做作的特写、人设。
父母前辈们也不需要再想尽办法去灌输:你一定一定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的时候,大概,就真的进入了阅读最好的时代。
3.提取复合维生素,纤维?
这两年,关于拆书、听书、解读书籍的产品和知识付费一起,铺天盖地,层出不穷。
国民的付费意识迅速苏醒,知识付费成为一种潮流。
一位朋友跟我说: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花钱省时间,而不要为了省钱,浪费时间。
有些人认为,一本厚厚的好书,被压缩成几十分钟的音频或几页纸内容,就像是蔬菜水果被提取成了复合维生素,纤维素产品,维他命药丸。要完。
这个问题可以辩证的看待。
当我们在追逐重点,去听一本书的解读稿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对干货的追求,对效率的追求。
从文字来说,我们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转变。
书写材料从龟壳、竹简、帛书、纸张的转变。
不管是文字,还是书写材料的演变过程,背后都是我们对效率的不断追求的过程(成本的衡量也是)。
就好比,病了我们要去医院,要吃药要打点滴、做手术。只因为这些是见效最快的方法。
比如还有几天要考试了,却没怎么准备,一定会优先选择先看重点,这也是对效率的追求。
这也没什么错,要求不同,自然方法不同。
当然不全是好处,弊端我们后面再详谈。
关于读书的方法的经典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费时费力,还需要相应的能力。况且大部分的书籍是没有必要去一点一点的细嚼慢咽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也许很多人只是想了解个大概。
听完一篇读书稿,看完一篇书评。其实就是跟着作者的思路,进行了一次检视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这本书的大概内容,这本书的整体框架。
不仅如此,听书稿,书评还可以为我们挑选书籍提供很大的帮助,省了很多事。
当然我们也容易变得操之过急。这也是普遍存在的。
读一本书,我们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深刻;
健一次身,我们希望自己可以变的强壮;
一顿不吃,我们希望自己瘦成一道闪电。
4.好书在于重读
前面我们说过,真的经典总是容易被人误会。至少很多时候,我们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比如圣经,比如论语,作为思考背景和日用语言的来源,他们或许很陈旧,可是当你真正的把他们当成书,以读者的身份,第一次好好的打开他们细读下来,你却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新,所有的东西都还没有名字。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有这样的魅力,历久弥新,值得我们反复重读。很多名家也都说过,好书在于重读。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这篇文章里说道:
经典是,我们愈是透过道听途说,而且自以为了解他们,当我们实际阅读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是具有原创性,出其不意,而且革新的作品。
大部分的经典都是有趣的,因为传说与真实情况总是有段距离。一个人去探索的这条路,本身就是兴趣盎然的,孤单不失趣味。
若说,读书还有什么回报的话。我有个朋友是这么说,嗯,每多读一会儿书,就可以少玩一会儿手机。
这么说来,当你投入读书的这个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回报。
经典就一定要读吗?好书就一定要读完它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抛开有明确目的性的阅读不谈,完全可以选择自己能读的下去的,真心喜欢的,有兴趣的书去读。
也并非一定要从名著开始。名著必然是厚重的,刚开始读往往晦涩难懂。
阅读的路上没有那么多捷径,最重要的,还是读本身。
不喜欢就换一本。
现在读不进去的,或许过段时间,看法就截然不同。
听多了肖邦,流行音乐就不入耳了;读多了好书,烂书也就不入眼了。
只是这个过程,要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