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大学毕业都十多年了,但时常有校园里的片段在眼前闪现,虽说不都是爱情,但多少与爱情有关。
记得那些年,我一直在恋着高中时认识的一个女生。大学校园里也有蛮多漂亮女生,但日夜惦念着的只有不在眼前的那个女孩,俨然那才是我的最爱。不过,当中我也开过小差。应该是大三的光景,我就瞅一学妹很顺眼,还试图在一次上自习的时候表白来着,阴差阳错,当时竟没能把那爱慕的心意放飞出去。
不几日,再遇着那女生时,我莫名地觉着她已经没那么美了!擦肩而过时,还暗自庆幸,差点就砸手里了!
校园爱情,「校园」有深意!
我们都是由家进入校园,再由校园转场,步入社会。校园里,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不同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操作带地方情味的普通话;这里有正义,也有不公平;有温情,也有纠葛;有两肋插刀的兄弟,也有脚下使绊背后使坏的小人,犹如社会的缩影。但仅从这个角度观察校园,还是不够贴切的。
依我看来,与其说校园是个「小社会」,不如说更似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与「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大家庭」里可选择的异性多了,争抢异性资源的同性也多了。
这就得从「俄狄浦斯」期说起了。「俄狄浦斯」是一段关系,一段历程,一段发展,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远远超出「恋母(父)情结」这个词带给大家的印象。广义上来讲,校园爱情是「恋母(父)情结」的延伸,只是恋母(父)情结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生养自己的父母,而是「大家庭」里的异性。
进入了校园阶段「俄狄浦斯」期的标志,就是异性同学的介入。在「俄狄浦斯」期,「父(母)亲」角色的介入,带领我们贴近现实,而异性同学的介入,则带领我们进入现实,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新的客体和选择,也遭遇更多的迷茫,此时的世界与之前大不相同了,规则、界限更多了,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抗衡的力量与否定的可能。
比较于「俄狄浦斯」期,在校园阶段里,我们少了嫌恶、恐惧、内疚的负面情绪,我们以为这就是爱情了!
虽说不是爱情,却与爱情有关
「情结」不等于「爱情」,但是懵懂的孩子傻傻分不清,所以,青春期里的特殊情感就变成了「沧海水」或者「巫山云」,令之后的感情黯然失色。正如有人跟我说的,她并不是真的想固着在单身的状态里,但是爱情似乎打了结,总也理不顺,更不消说婚姻。要想「破茧而出」,只有先解开情结。
深度心理学中有个重要的概念——广角及望远,可以帮助我们在这错综复杂的校园爱情关系中,理出一些头绪,让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掌握较正确的方向。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机有广角及望远镜头,用望远镜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此对象变大,而其它对象就变成模糊的背景。这就像肚子饿时去市场买东西会买得特别多,因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当你吃饱后,需求就不一样了,食物遂而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
吃饱后,你有些口渴了,这口渴的需求就像被望远镜头放大了一般,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这个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满足,新的对象才重新被溶回背景之中。
起初,你也许期望一个亲密的伴侣,从校园爱情中我们可以得到满足,但毕业时,人生境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你很可能产生新的心理需求,你开始要求生存、事业、自由……校园爱情就不可挽回地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这是校园爱情可以预期的命运!
谁在为「校园爱情」哀伤呢?
男生和女生在大学毕业前夕协议分手。两人分别在同居的出租屋里搬出行李,离别的那一刻,两人没有伤感,而是潇洒地祝福对方。男生说:「以后找到男朋友带给我看看。」女生回道:「那你得把我们两人的关系保密。」这段对白,让很多人难以想象他们是一对曾经同居两年,刚刚才分手的校园情侣。
每到毕业季,很多过来人在感伤,感伤校园爱情该何去何从!甚至给那些毕业就分手的情侣,贴上对爱情不负责任的标签。在这我不得不絮叨一番:情结不是爱情,此其一;其二,不是他们不负责任,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了校园阶段俄狄浦斯期。
不得不说的是,为校园爱情而感伤的你,多半还没走出校园阶段俄狄浦斯期呢吧(会不会有砖头飞来?)!